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近代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32来源:未知

近代时期
 
第一节  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的文学观念
 
龚自珍对封建思想的叛逆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求个性解放。《书汤海秋诗集后》倡“诗与人为一”说,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完”。“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他要求诗的“完”,则是要求摆脱束缚,充分表现诗人的个性。龚自珍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诗歌应该鲜明地烙下作者自己性格的标记,做到诗如其人。“完”也就是“达”,是要求作家把自己在封建压抑下“所欲言”的东西和“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的东西统统表现出来,并且让读者能够“于所不言求其言”,只有这样才说得上是“完”。龚自珍强调诗歌应当完整地表现个性,在当时是一种相当进步的理论。正是萌芽的民主主义思想在文艺理论上的表现。
【例题】
1、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一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  B  )
    A.童心    B.完    C.变    D.逆
2、简述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一文中论诗标准。
答:龚自珍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完”,则是要求摆脱束缚,充分表现诗人的个性,也就是说诗歌应该鲜明地烙下作者自己性格的标记,做到诗如其人。“完”也是“达”,是要求作家把自己在封建压抑下所欲言的东西统统表现出来。
【解析】龚自珍“完”的文学观念考察是重点。
 
第二节  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民间文学思想
 
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民间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古谣谚》是我国古代民间歌谣较完备的结集。刘毓崧以为谣谚“与风雅表里相符”。
首先,他注意到的是谣谚反映现实的精神及其社会作用。认为诗歌和谣谚同样地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表现。谣谚比起诗歌来,是更为原始、更为直接和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采集谣谚的目的和陈诗观风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语言艺术方面,谣谚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它的特点,往往在粗糙简朴之中具有一种深刻的表现力;它的音调和语气,一本自然,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坚定地意志。
【例题】
1、试析刘毓崧《古谣谚序》中体现的进步文学思想。(答案见上述)
【解析】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出现。
 
第三节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中的诗歌改革主张
 
黄遵宪是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理论内容方面:诗歌要反映时代现实,要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
形式方面:揭示了如下四项写作的原则:
第一,复古人比兴之体和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第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和用古人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以文为诗的办法。
第三,取材于经史古籍的词汇借以表现新事物,用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述事,化臭腐为神奇,丰富了诗歌语言。
第四,炼格的问题。要借鉴,吸取其精华,在艺术上力求摆脱旧传统的桎梏,创造自己独特的面貌。
总而言之,黄遵宪是要做到写自己“耳目所历”的“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例题】
1、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诗歌领域掀起了一个“   诗界革命  ”运动,其中成绩卓越者当属 黄遵宪
【解析】客观题为主,主观题目也可能出现,对“诗界革命”要理解记忆。
 
 
第四节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理论内蕴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主要理论,主要体现在:
1、“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见于《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篇。
2、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小说的地位。他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的口号,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
3、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梁启超认为小说对读者有四种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熏”即指读者深入小说情境,受其直接影响;“浸”即与小说及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刺”即突然兴起的难以控制的感觉;“提”即从小说的情境中回到正常的阅读状态。注意到审美欣赏的心理艺术,体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
4、梁启超不仅重视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促进作用。
【例题】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其作者是(  B   )
    A.黄遵宪    B.梁启超    C.曹雪芹    D.龚自珍
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把(    C  )联系在一起。
   A.小说与美术    B.小说与人生    C.小说与政治    D.小说与哲学
3、根据教材的论述,在其著作中提出许多充满辩证思想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B )
    A.康有为    B.刘熙载     C.魏源      D.梁启超
4、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 文界   ”和“  小说界  革命”。
5、简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的中心思想。(答案见上述)
【解析】历年来考查重点,内容不太多,熟练把握。
 
第五节  章炳麟《文学总略》中对文学的理解
 
章炳麟《文学总略》中对“文学”一词的阐述:
1、本篇开宗明义,指出文学是文字著于竹帛的法式。章氏按照自己的论点,接着根据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阶段做论证,魏、晋以前,文笔不分,自晋以降,初有文笔之分。
2、复次,西欧文学理论,严格划分学术与文学的界限。“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章氏对此,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学说与文辞,尽管各有所主,而文、术的变化无穷,不能以感人与否作二者的标准。
3、推溯到文学的本原,仍然归结于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的论点。
 
第六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思想内容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
1、他论词首标境界,境界说是构成王国维词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论隔与不隔,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接触到艺术的特点——形象问题。他所说的境界是“写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要情景交融、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如此则是不隔,否则就是隔;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接触到主观和客观、心和物,以及形象分析问题。
2、论写境和造境,即写实家和理想家之别,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问题;所谓写境,就是把现实的实境表现出来,描写出来,“造境”就是通过想象或幻想,把现实中的实境通过虚构和想象表现出来。而造境必合乎自然,写境也必邻于理想,故二派又颇难分别,初步认识到写实、理想二派的紧密联系。
(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即物随我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即悠然之境。
(三)隔与不隔
所谓境界,不仅者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图景,也包括了作家的主观感情,他是以主客观统一的观念形式出现的。按境界高下分隔与不隔,不隔就是语言真实自然,无矫作,无装饰,变现真感情真景物,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画面表现出来。隔则反之。
【例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C  )
    A.神韵说    B.童心说    C.境界说    D.性灵说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井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答案见上述)
【解析】考查重点,名词解释、选择、填空、问答和论述均有可能出现,属于文学批评史新变的内容,需要熟练掌握。
 
第七节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文学观
 
《摩罗诗力说》中体现的鲁迅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
1、鲁迅在当时已明确认识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一方面说明艺术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现实的再现;另一方面他又说明,艺术在再现现实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或机械的模仿,而“当加改造”,只有经过作者的分析、加工、提炼,才能“美化”,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作品。
2、极力提倡反抗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即所谓“摩罗诗派”。他指出,摩罗诗派“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这种积极浪漫主义得到诗歌是紧密地结合现实的,引导人们去从事反抗和战斗,推动社会发展的诗歌,是人间“最雄桀伟美”的声音。文学所宣扬的反抗、斗争、个性解放等内容,并非仅仅是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表现,而且是民众心底的要求在作品中的反映;作家只是、也必须是民众的代言者。
3、鲁迅还深刻批判了封建文学和封建文学思想,他还进一步指出,封建文学思想并不只是纯粹的文学观点,而正是“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的政治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封建的文学思想就是为了取消诗歌的战斗内容,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以便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把对封建文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政治思想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可贵的,表现出鲁迅早期文学思想的强烈战斗精神。
【例题】
1、简述《摩罗诗力说》中体现的鲁迅的文学观。(答案见上述)
【解析】主观题目为主,理解记忆,熟练把握。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