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30来源:未知
清代时期
第一节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的小说理论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
他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在我们看来,《西游记》的情节虽然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孙悟空的形象也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但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大闹天宫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升华,孙悟空的形象则是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人物性格的概括。袁于令没有清楚认识这一点,但指出《西游记》不是向壁虚构,可与现实主义的《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
【例题】
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阐明了( B )
A.真与假的关系 B.幻与真的关系 C.文与质的关系 D.体与用的关系
2、简析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
作者在署名幔亭过客的《<西游记>题词》里,正确阐述了神魔小说的艺术创作规律,揭示出神魔小说创作中“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作者还提出“言佛不如言魔”的论点,这实际涉及小说人物塑造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两处正是《<西游记>题词》里最具思想价值的地方。
【解析】教材中对小说理论涉及不多,这是仅有的知识点,所以要熟练把握,考得可能性较大,好在“虚构理论”较容易掌握。
第二节 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曲理论
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曲理论,主要包括:
(1)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主要有《闲情偶记》,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被后人合为《李笠翁曲话》。
(2)构建了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他以舞台性为核心,将戏曲理论批评提高到戏剧美学的角度,建立起完备的戏曲理论体系。他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他把剧本写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论述涉及编、导、演和观众各个环节,体现了其戏曲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创新性和深刻性。
(3)在戏曲功能方面,他提出要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主张,要求不仅“自娱”“娱人”,而且要劝善惩恶。
(4)在戏曲结构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指出结构是戏曲各部分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处在戏曲创作过程中最先的次序,并提出四个具体主张。A立主脑。主脑是主题。B减头绪。强调情节的单一化。C脱窠臼。强调创新。D密针线。指情节发展要有埋伏照应,结构要完整。
(5)在戏曲人物方面,他主张人物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羊进行艺术加工,形成艺术真实;他认为戏曲人物应个性鲜明,要求复杂与单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对戏曲作家,则要求能深入生活,观察体验人情物理,同时要合理展开想象,化身为剧中人物。
(6)在戏曲语言方面,他提出词采先于音律和严格遵循曲谱的主张。
(7)总之,李渔在融汇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富有创见的、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成为封建时代古典剧论的集大成者,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例题】
1、在李渔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C )
A.音律 B.宾白 C.结构 D.格局
2、审虚实 (名词解释):“审虚实”李渔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够。
3、立主脑(名词解释):是指戏剧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体现中心思想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4、密针线(名词解释):是指戏剧创作布置严谨,各部分要有照应,有联系,前后一致。
5、减头绪(名词解释):指戏剧创作中,作品的头绪尽量简单,结构尽可能简洁明了,线索不宜过多,节外生枝要少,情节要清晰。
6、试析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答案见上述)
【解析】李渔的《闲情偶寄》十分重要,属于核心考点,各种类型的题目均有可能出现,理解记忆,熟练掌握。
第三节 王夫之“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王夫之论诗,强调“以意为主”,反对“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这是继承传统进步诗论对诗歌总的认识。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诗歌中情和景的问题。
(2)所谓“寓意”,也就是融情入景,必须是“己情之所自发”。他以为在诗歌里任何客观事物的描写,都包括诗人主观上的感受。
(3)情景互相触发,“妙合无垠”;而就某些具体作品的境界来说,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的分别。指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说明了主客观的先后关系。
(4)怎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他以为是“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因此特别强灵感的作用要善于把我一刹那间的感觉,不即不离地去着笔。
【例题】
1、“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 B )
A.李渔《闲情偶记》 B.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C.叶燮《原诗》 D.王士稹《鬲津草堂诗集序》
2、“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3、简析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认识。(答案见上述)
【解析】对王夫之诗论的考察,历年来“情景交融“是个考察重点,这一点需要学员注意。
第四节 叶燮《原诗》中的诗学观念
叶燮《原诗》中阐述的“理、事、情”与“才、胆、识、力”的主要艺术思想。
(一)指出作诗之本,就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来说,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就诗人的主观来说,则以才、胆、识、力四者为要。理、事、 情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无往而不在,又无往而不合”,所以不应该把诗仅仅看成抒情的;而把情和事、理割裂开来。诗人的本领,诗歌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迳达之情”。
(二)就诗人的才、胆、识、力而言,他以为才外现而识内含,四者之中,以识为先。才和力,出之禀赋,有高下大小之分;识和胆则出之于锻炼,是后天的。识是一种辨别能力,“识明则胆张”,胆张则才思流溢,力是自称一家的表现。以识为主,在于诗人的胸襟。他以“原诗”名书,为的是“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全书都贯穿着这样的精神。
【例题】
1、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 在物 者”即创作客体与“ 在我 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2、试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才、胆、识、力”这一艺术思想的内涵。(答案见上述)
【解析】在清代诗论的考查中,叶燮《原诗》“才、胆、识、力”是个重点。
第五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神韵说”的理论内涵包括:
(一)为了躲避文字狱并针对清初诗坛流弊,王士禛在吸取唐宋理论家如司空图、严羽等多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韵”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其说一经创立,即对清代中后期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神韵说”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王渔洋所谓“性情”就是作家的真情实感,这一方面是针砭时弊,另一方面也符合神韵内在的逻辑要求。王渔洋还要求诗人具备扎实的学问根底,多多掌握典故并熟练运用,可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三)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味外味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其一,伫兴而就,要等待构思阶段的灵感状态的来临;其二,笔墨精练,诗歌创作只需将一些具有特征的“点“或细节点染出来,其余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其三,不著议论,要求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反对在诗中直接议论说理;其四,象外之象,诗歌的意象能蕴含多层意味,而且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并不明显表露出来,王渔洋在赋比兴三种意象构成方式中,尤其重视”赋“所构成的意象。
(四)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作为一种风格,其意在以简易平淡的手法表现隽永超诣的情思,从而给人一唱三叹、韵味无穷之感。它来自于道家的素朴美和平淡美观念。
(五)王士禛的神韵说虽在诗歌艺术原理的许多方面都有可贵的探索,并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但其所谓性情带有较多的消极避世成分,构思上过于看重灵感,风格上偏嗜冲淡等,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局限。
【例题】
1、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 B )
A.童心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
2、 王士禛 是影响了清代诗坛近百年的神韵说的倡导者。
【解析】记忆名目即可,考查一般涉及不深。
第六节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中的文学观念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小说艺术的分析:
(一)它揭示《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儒林外史》把知识分子对于功名富贵的态度作为区分他们的尺寸和标准,深刻揭露功名富贵对知识分子的侵蚀和毒害,尖锐地抨击了以功名富贵为目的的科举制度,辛辣地鞭打了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手段和可耻行径。从理论上强调主题思想对小说创作的意义。
(二)艺术分析:要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描写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和生动性相统一。文艺作品的形象的深刻性和生动性与文艺的美感教育作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儒林外史》塑造了不少的典型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效果。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书中正面反面典型都给人以美感教育作用,相反相成地发挥着道德规范作用。
【例题】
1、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认识的合理内涵。(答案见上述)
【解析】主观题目为主,需要学员多加注意。
第七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的创作观
《红楼梦》第一回对小说创作的思考。提出了小说的“创新”要求,具有一反流俗的意义。指出了小说创作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艺术概括而成的。认为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者也宣传了色、空、梦、幻的思想,这又是他的世界观的局限性之所在。
【例题】
1、《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于 悼红轩 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解析】曹雪芹《红楼梦》虽然重要,但在自考大纲中仅是点到为止,记忆即可。
第八节 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对格调说的批评
(一)袁枚性灵说的内涵
第一,强调诗写性情,要在诗中“著我”,重视“神悟”赞成“颂不如雅,雅不如风”认为国风是“劳人思妇”直抒性灵之作,主张“有性情而后真”要真,要把真实的感受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就必须表现个性,反对模拟因袭。
第二,袁枚不仅重视性情之真,同时十分强调艺术的灵感作用。
(二)袁枚对格调说的批评
第一,就内容来讲,沈德潜认为诗“必关系人伦日用”,和封建伦理道德紧密相结合,如此方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才能见出诗格之高。就艺术的表现来讲,则“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如此方能见出韵调之深美。袁枚以性灵论诗,作为性灵说的核心,是情感的真挚,诗中要能见出作者的性情。而与“人伦日用”无关的又何尝不是性情的表现?
第二,就艺术的表现来讲,袁枚极力主张风格的多样化。他以为人的个性不同,情感的性质各异,因而表现的方式也就不会一样。格调说者总是有时代的成见横梗胸中,有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眼光。袁枚以性灵论诗,他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诗和诗人,而不是这种抽象的诗歌史上的时代概念。衡量的标准,只有工拙之分,而不应该有古今的区别。“诗有工拙”,强调诗歌的形式及其艺术技巧,有其相继承的传统关系,继承之中,同时就孕育着创新的元素,“师古”和“师心”是互相结合的。
第九节 焦循《花部农谭序》的基本观点
《花部农谭序》是一部戏曲论著,焦循著。内容是就清代中叶扬州流行的若干地方戏曲剧目做了考证和分析,对当时被士大夫所轻视的花部甚为推重,所谓花部指当时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
观点:花部音调更富于慷慨动人的特点。花部语言通俗,妇孺能解,得到农叟、渔父广大人民的喜爱。花部内容复杂,动人。
【例题】
1、《花部农谭》的作者是( D )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民间地方戏曲。
A.李渔 B.王骥德 C.王士稹 D.焦循
【解析】记忆名目即可。
第十节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的基本观点
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所谓“非寄托不入”,指的是作者必须带着强烈的感情去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直至熟悉各种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进入创作过程。所谓“专寄托不出”指的是作者“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叙述平淡,摹缋浅近”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这种饱含思想的形象由于它的情与境谐,思与境共,妙合无垠,看起来不是为了寄托,而寄托以包含其中。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这样的作品与作者一起笑啼喜怒,收到强烈的感染,产生深切的共鸣。寄托,也就是比兴方法的运用。
【例题】
1、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句的意思是( B )
A.词的创作不能有所寄托 B.词的创作既要有寄托,又不能单凭寄托
C.词的创作可深可浅 D.只有词这种文体才能有所寄托
【解析】对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务必要理解,除出现选择题这一类型外,还可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第一节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的小说理论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
他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在我们看来,《西游记》的情节虽然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孙悟空的形象也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但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大闹天宫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升华,孙悟空的形象则是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人物性格的概括。袁于令没有清楚认识这一点,但指出《西游记》不是向壁虚构,可与现实主义的《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
【例题】
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阐明了( B )
A.真与假的关系 B.幻与真的关系 C.文与质的关系 D.体与用的关系
2、简析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对小说虚构理论的阐述。
作者在署名幔亭过客的《<西游记>题词》里,正确阐述了神魔小说的艺术创作规律,揭示出神魔小说创作中“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作者还提出“言佛不如言魔”的论点,这实际涉及小说人物塑造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两处正是《<西游记>题词》里最具思想价值的地方。
【解析】教材中对小说理论涉及不多,这是仅有的知识点,所以要熟练把握,考得可能性较大,好在“虚构理论”较容易掌握。
第二节 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曲理论
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曲理论,主要包括:
(1)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主要有《闲情偶记》,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被后人合为《李笠翁曲话》。
(2)构建了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他以舞台性为核心,将戏曲理论批评提高到戏剧美学的角度,建立起完备的戏曲理论体系。他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他把剧本写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论述涉及编、导、演和观众各个环节,体现了其戏曲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创新性和深刻性。
(3)在戏曲功能方面,他提出要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主张,要求不仅“自娱”“娱人”,而且要劝善惩恶。
(4)在戏曲结构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指出结构是戏曲各部分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处在戏曲创作过程中最先的次序,并提出四个具体主张。A立主脑。主脑是主题。B减头绪。强调情节的单一化。C脱窠臼。强调创新。D密针线。指情节发展要有埋伏照应,结构要完整。
(5)在戏曲人物方面,他主张人物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羊进行艺术加工,形成艺术真实;他认为戏曲人物应个性鲜明,要求复杂与单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对戏曲作家,则要求能深入生活,观察体验人情物理,同时要合理展开想象,化身为剧中人物。
(6)在戏曲语言方面,他提出词采先于音律和严格遵循曲谱的主张。
(7)总之,李渔在融汇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富有创见的、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成为封建时代古典剧论的集大成者,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例题】
1、在李渔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C )
A.音律 B.宾白 C.结构 D.格局
2、审虚实 (名词解释):“审虚实”李渔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够。
3、立主脑(名词解释):是指戏剧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体现中心思想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4、密针线(名词解释):是指戏剧创作布置严谨,各部分要有照应,有联系,前后一致。
5、减头绪(名词解释):指戏剧创作中,作品的头绪尽量简单,结构尽可能简洁明了,线索不宜过多,节外生枝要少,情节要清晰。
6、试析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贡献。(答案见上述)
【解析】李渔的《闲情偶寄》十分重要,属于核心考点,各种类型的题目均有可能出现,理解记忆,熟练掌握。
第三节 王夫之“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王夫之论诗,强调“以意为主”,反对“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这是继承传统进步诗论对诗歌总的认识。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诗歌中情和景的问题。
(2)所谓“寓意”,也就是融情入景,必须是“己情之所自发”。他以为在诗歌里任何客观事物的描写,都包括诗人主观上的感受。
(3)情景互相触发,“妙合无垠”;而就某些具体作品的境界来说,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的分别。指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说明了主客观的先后关系。
(4)怎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他以为是“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因此特别强灵感的作用要善于把我一刹那间的感觉,不即不离地去着笔。
【例题】
1、“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 B )
A.李渔《闲情偶记》 B.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C.叶燮《原诗》 D.王士稹《鬲津草堂诗集序》
2、“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3、简析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认识。(答案见上述)
【解析】对王夫之诗论的考察,历年来“情景交融“是个考察重点,这一点需要学员注意。
第四节 叶燮《原诗》中的诗学观念
叶燮《原诗》中阐述的“理、事、情”与“才、胆、识、力”的主要艺术思想。
(一)指出作诗之本,就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来说,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就诗人的主观来说,则以才、胆、识、力四者为要。理、事、 情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无往而不在,又无往而不合”,所以不应该把诗仅仅看成抒情的;而把情和事、理割裂开来。诗人的本领,诗歌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迳达之情”。
(二)就诗人的才、胆、识、力而言,他以为才外现而识内含,四者之中,以识为先。才和力,出之禀赋,有高下大小之分;识和胆则出之于锻炼,是后天的。识是一种辨别能力,“识明则胆张”,胆张则才思流溢,力是自称一家的表现。以识为主,在于诗人的胸襟。他以“原诗”名书,为的是“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全书都贯穿着这样的精神。
【例题】
1、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 在物 者”即创作客体与“ 在我 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2、试析叶燮《原诗》中阐述的“才、胆、识、力”这一艺术思想的内涵。(答案见上述)
【解析】在清代诗论的考查中,叶燮《原诗》“才、胆、识、力”是个重点。
第五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神韵说”的理论内涵包括:
(一)为了躲避文字狱并针对清初诗坛流弊,王士禛在吸取唐宋理论家如司空图、严羽等多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韵”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其说一经创立,即对清代中后期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神韵说”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王渔洋所谓“性情”就是作家的真情实感,这一方面是针砭时弊,另一方面也符合神韵内在的逻辑要求。王渔洋还要求诗人具备扎实的学问根底,多多掌握典故并熟练运用,可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三)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味外味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其一,伫兴而就,要等待构思阶段的灵感状态的来临;其二,笔墨精练,诗歌创作只需将一些具有特征的“点“或细节点染出来,其余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其三,不著议论,要求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反对在诗中直接议论说理;其四,象外之象,诗歌的意象能蕴含多层意味,而且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并不明显表露出来,王渔洋在赋比兴三种意象构成方式中,尤其重视”赋“所构成的意象。
(四)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作为一种风格,其意在以简易平淡的手法表现隽永超诣的情思,从而给人一唱三叹、韵味无穷之感。它来自于道家的素朴美和平淡美观念。
(五)王士禛的神韵说虽在诗歌艺术原理的许多方面都有可贵的探索,并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但其所谓性情带有较多的消极避世成分,构思上过于看重灵感,风格上偏嗜冲淡等,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局限。
【例题】
1、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 B )
A.童心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
2、 王士禛 是影响了清代诗坛近百年的神韵说的倡导者。
【解析】记忆名目即可,考查一般涉及不深。
第六节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中的文学观念
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与小说艺术的分析:
(一)它揭示《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儒林外史》把知识分子对于功名富贵的态度作为区分他们的尺寸和标准,深刻揭露功名富贵对知识分子的侵蚀和毒害,尖锐地抨击了以功名富贵为目的的科举制度,辛辣地鞭打了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手段和可耻行径。从理论上强调主题思想对小说创作的意义。
(二)艺术分析:要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描写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和生动性相统一。文艺作品的形象的深刻性和生动性与文艺的美感教育作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儒林外史》塑造了不少的典型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效果。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书中正面反面典型都给人以美感教育作用,相反相成地发挥着道德规范作用。
【例题】
1、试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对小说主题认识的合理内涵。(答案见上述)
【解析】主观题目为主,需要学员多加注意。
第七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的创作观
《红楼梦》第一回对小说创作的思考。提出了小说的“创新”要求,具有一反流俗的意义。指出了小说创作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艺术概括而成的。认为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者也宣传了色、空、梦、幻的思想,这又是他的世界观的局限性之所在。
【例题】
1、《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于 悼红轩 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解析】曹雪芹《红楼梦》虽然重要,但在自考大纲中仅是点到为止,记忆即可。
第八节 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对格调说的批评
(一)袁枚性灵说的内涵
第一,强调诗写性情,要在诗中“著我”,重视“神悟”赞成“颂不如雅,雅不如风”认为国风是“劳人思妇”直抒性灵之作,主张“有性情而后真”要真,要把真实的感受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就必须表现个性,反对模拟因袭。
第二,袁枚不仅重视性情之真,同时十分强调艺术的灵感作用。
(二)袁枚对格调说的批评
第一,就内容来讲,沈德潜认为诗“必关系人伦日用”,和封建伦理道德紧密相结合,如此方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才能见出诗格之高。就艺术的表现来讲,则“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如此方能见出韵调之深美。袁枚以性灵论诗,作为性灵说的核心,是情感的真挚,诗中要能见出作者的性情。而与“人伦日用”无关的又何尝不是性情的表现?
第二,就艺术的表现来讲,袁枚极力主张风格的多样化。他以为人的个性不同,情感的性质各异,因而表现的方式也就不会一样。格调说者总是有时代的成见横梗胸中,有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眼光。袁枚以性灵论诗,他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诗和诗人,而不是这种抽象的诗歌史上的时代概念。衡量的标准,只有工拙之分,而不应该有古今的区别。“诗有工拙”,强调诗歌的形式及其艺术技巧,有其相继承的传统关系,继承之中,同时就孕育着创新的元素,“师古”和“师心”是互相结合的。
第九节 焦循《花部农谭序》的基本观点
《花部农谭序》是一部戏曲论著,焦循著。内容是就清代中叶扬州流行的若干地方戏曲剧目做了考证和分析,对当时被士大夫所轻视的花部甚为推重,所谓花部指当时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
观点:花部音调更富于慷慨动人的特点。花部语言通俗,妇孺能解,得到农叟、渔父广大人民的喜爱。花部内容复杂,动人。
【例题】
1、《花部农谭》的作者是( D )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民间地方戏曲。
A.李渔 B.王骥德 C.王士稹 D.焦循
【解析】记忆名目即可。
第十节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的基本观点
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所谓“非寄托不入”,指的是作者必须带着强烈的感情去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直至熟悉各种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进入创作过程。所谓“专寄托不出”指的是作者“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叙述平淡,摹缋浅近”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这种饱含思想的形象由于它的情与境谐,思与境共,妙合无垠,看起来不是为了寄托,而寄托以包含其中。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这样的作品与作者一起笑啼喜怒,收到强烈的感染,产生深切的共鸣。寄托,也就是比兴方法的运用。
【例题】
1、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句的意思是( B )
A.词的创作不能有所寄托 B.词的创作既要有寄托,又不能单凭寄托
C.词的创作可深可浅 D.只有词这种文体才能有所寄托
【解析】对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务必要理解,除出现选择题这一类型外,还可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