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29来源:未知
明代时期
第一节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中的文学思想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李空同指李梦阳。
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所谓“以有求似”,也就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学古与创新的关系。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
【例题】
1、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题中“李空同”指的是 李梦阳 。
2、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倡导者有( B )
A.李东阳、何景明 B.李梦阳、何景明
C.王世贞、袁宏道 D.李攀龙、李贽
3、何景明提出文学复古要“舍筏登岸”,具体的涵义是( B )
A.比喻学古人必须彻底 B.比喻学习古人有所得后应舍弃古人的陈法
C.比喻学习古人要像佛家那样有超然的心态 D.比喻学习古人要靠自己的悟性
4、简述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答案见上述)。
【解析】文学思想复古为主,内容不多,熟练把握。属于中级知识点。
第二节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中的文学思想
(一)李开先对民间歌谣的认识的意义
市井艳词,也就是民间歌谣。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反映了真实的感情。它说明了文学的力量来自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市井艳词的另一个特点则是他的群众性。它深受群众的喜爱,对广大群众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真诗只在民间”
李开先的《市井艳词序》提出的主张,意思是真实生动,有生命力的诗歌来自群众中。他主张从民间创作中吸取营养,这对当时的剽拟文风具有极大的针砭作用。
【例题】
1、李开先《 市进艳词序 》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口号。
2、“真诗只在民间”语出( B )
A.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B.李开先《市井艳词序》
C.冯梦龙《序山歌》 D.王世贞《艺苑卮言》
【解析】考察也是点到为止。客观题为主。
第三节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的文学思想
第一指出《水浒传》为发愤之作,不是无病呻吟的作品,他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作为《水浒传》的创作精神。
第二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荒淫和祸国殃民的对外政策,是产生《水浒传》的根源。认为《水浒传》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宣传反传统叛逆精神。
第三肯定《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通过同中有异来展现人物个性特征,他还把传神写照的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到小说人物性格刻画上来。
【例题】
1、《艺苑卮言》的作者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的 王世贞 。
2、李贽认为,有一部书“有国者不可以不渎”,“贤宰相不可以不渎”,这部书是《忠义水浒传》。
【解析】目前历年考题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不排除主观题命题的可能性。
第三节 汤显祖《答吕姜山书》中的理论主张
《答吕姜山》一文,反映了汤显祖关于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是戏剧创作不能单纯强调作曲的格律。他反对以按字摸声来损害作者感情的表现,也否定拘泥于寻宫数调以损害丽词俊音的运用。但是,汤显祖并不如沈璟所说的是曲律的反对者。他的作品本身不乏音律之美,对一个作者来说,作品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二是认为一个剧本应该包括意、趣、神、色四个方面。意趣,指的是作者的意旨和风趣。神色指神情、声色,说明他所说的神情指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感情和声韵文词。意、趣、神、色,实际上包括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三是主张文学作品应以言情为主。从他的创作来看,他所表现的情具有突破封建礼教的性质,要求突破传统的束缚,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而他的以情为主意、趣、神、色的文学主张,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新的思想意识,对明代的复古主张是有力的针砭。他提倡的意、趣、神、色的具有反复古主义的特点。
第四节 袁宏道论诗“变”之内涵及其价值
“变”是袁宏道诗论的特点。《雪涛阁集序》即是宏道诗论的代表作。变,从两个方面着眼:
首先,从体制上说,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它不同的“音节、体致”和写作方法。
其次,从一种体制的风格上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宏道却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冲破一切樊篱,显然要比何、王、胡的论变彻底的多。他们主张一味主张摹古;而袁宏道的谈变,矛头就直接指向了整个复古派。
【例题】
1、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以“变”论诗,作为与( B )相对抗的一面旗帜。
A.台阁体 B.复古派 C.唐宋派 D.竟陵派
2、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 ”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解析】明代公安派以“变”论诗,“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属于常考内容。记忆即可。
第五节 王骥德《曲律》中的戏曲理论主张
(一)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他的戏曲理论体系主要有三大块:批评论、创作论、本色论。
(二)王骥德的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
(三)王骥德的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大体围绕“词格俱妙”、“快人动人”、“可演可传”等戏曲艺术要求确定其范式和方法。
(四)王骥德的戏曲本色论,一是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论,以悟为当行本色。
【例题】
1、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认为( A )
A.曲家需多读书,博闻广见 B.曲家创作以曲辞为主,不必计较宾白
C.《琵琶记》与《拜月亭》同为封建教化的好教材 D.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才是戏曲创作的主流
2、简述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
《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
(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
(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
(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在《曲律》中,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在创作上,王骥德属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但其对汤显祖也较为服膺,《曲律》评沈璟是“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认为“今之词学,吴郡词隐先生实为指南”。对汤显祖,则称之为词场“射雕手”,并断言:“临川汤奉常之曲……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但《曲律》也较为冷静地分析了沈、汤两人各自的得失,评判其功过:“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西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这种持平之论,启发了后来的吕天成提出了“双美说”,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本色论”也是《曲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王氏的“本色论”密切注意戏曲艺术的特性,强调“认路头”,认为“曲与诗原是两肠”,在对于本色典范的揭示中,王氏独许汤显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这个观点在本色理论的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转折点。《曲律》总结了时人对于文采、俚俗的各自偏爱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在“浓淡、浅深、雅俗”之间“酌而用之”。
《曲律》在创作、批评、声律和演唱等问题上都提出了比较精警的观念,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有相当要的影响。
【解析】明代王骥德《曲律》是个考察重点,选择、填空、问答均有可能出现,需要将教材篇目后“说明”部分熟读,并结合讲述内容,理解记忆,熟练把握。
第六节 钟惺《诗归序》中的诗学主张
钟惺《诗归序》中“竟陵派”的诗歌理论,作者在序文里阐述了如下的论点:
第一,作者认为诗家途径之变有尽,而精神之变无穷,因此,向上一着,不当限于途径上取异,而应于精神上求变,亦即是应求古人之真诗。
第二,据此以衡量有明一代诗风的递变,前者是七子的学古,取径于极肤极狭极熟,其病为空阔;后者是公安所走的捷径,其病为俚僻。二者同样只是取异于途径,是不求古人真诗之过。
第三,指出选《诗归》以救弊的用意,在于求古人真诗所在,即是求古人精神所在,但并不能真的从诗歌的精神上求变,而只是偏尚于一种风格,其缺点也在此。
【例题】
1、简析钟惺《诗归序》中所表达的竟陵派的诗歌理论内容。(答案见上述)
【解析】可能会涉及到,内容不多,把握即可。
第七节 冯梦龙《序山歌》中的文学主张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出自冯梦龙《序山歌》意思是说借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来揭发封建名教的虚伪性,他的《序山歌》认为民歌特色,贵在真情,既不宣扬名教,无意作伪,也不与诗人争名,不尚辞华。
【例题】
1、《序山歌》的作者是( A )崇尚“真情”,以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赞美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A.冯梦龙 B.李攀龙 C.李梦阳 D.李开先
2、冯梦龙说《挂枝儿》等能“借男女之真情,发 名教 之伪药”。
【解析】属于常考记忆性内容。
第一节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中的文学思想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李空同指李梦阳。
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所谓“以有求似”,也就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学古与创新的关系。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
【例题】
1、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题中“李空同”指的是 李梦阳 。
2、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倡导者有( B )
A.李东阳、何景明 B.李梦阳、何景明
C.王世贞、袁宏道 D.李攀龙、李贽
3、何景明提出文学复古要“舍筏登岸”,具体的涵义是( B )
A.比喻学古人必须彻底 B.比喻学习古人有所得后应舍弃古人的陈法
C.比喻学习古人要像佛家那样有超然的心态 D.比喻学习古人要靠自己的悟性
4、简述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所提出的复古主张的内涵。(答案见上述)。
【解析】文学思想复古为主,内容不多,熟练把握。属于中级知识点。
第二节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中的文学思想
(一)李开先对民间歌谣的认识的意义
市井艳词,也就是民间歌谣。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反映了真实的感情。它说明了文学的力量来自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市井艳词的另一个特点则是他的群众性。它深受群众的喜爱,对广大群众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真诗只在民间”
李开先的《市井艳词序》提出的主张,意思是真实生动,有生命力的诗歌来自群众中。他主张从民间创作中吸取营养,这对当时的剽拟文风具有极大的针砭作用。
【例题】
1、李开先《 市进艳词序 》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口号。
2、“真诗只在民间”语出( B )
A.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B.李开先《市井艳词序》
C.冯梦龙《序山歌》 D.王世贞《艺苑卮言》
【解析】考察也是点到为止。客观题为主。
第三节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的文学思想
第一指出《水浒传》为发愤之作,不是无病呻吟的作品,他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作为《水浒传》的创作精神。
第二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荒淫和祸国殃民的对外政策,是产生《水浒传》的根源。认为《水浒传》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宣传反传统叛逆精神。
第三肯定《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通过同中有异来展现人物个性特征,他还把传神写照的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到小说人物性格刻画上来。
【例题】
1、《艺苑卮言》的作者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的 王世贞 。
2、李贽认为,有一部书“有国者不可以不渎”,“贤宰相不可以不渎”,这部书是《忠义水浒传》。
【解析】目前历年考题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不排除主观题命题的可能性。
第三节 汤显祖《答吕姜山书》中的理论主张
《答吕姜山》一文,反映了汤显祖关于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是戏剧创作不能单纯强调作曲的格律。他反对以按字摸声来损害作者感情的表现,也否定拘泥于寻宫数调以损害丽词俊音的运用。但是,汤显祖并不如沈璟所说的是曲律的反对者。他的作品本身不乏音律之美,对一个作者来说,作品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二是认为一个剧本应该包括意、趣、神、色四个方面。意趣,指的是作者的意旨和风趣。神色指神情、声色,说明他所说的神情指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感情和声韵文词。意、趣、神、色,实际上包括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三是主张文学作品应以言情为主。从他的创作来看,他所表现的情具有突破封建礼教的性质,要求突破传统的束缚,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而他的以情为主意、趣、神、色的文学主张,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新的思想意识,对明代的复古主张是有力的针砭。他提倡的意、趣、神、色的具有反复古主义的特点。
第四节 袁宏道论诗“变”之内涵及其价值
“变”是袁宏道诗论的特点。《雪涛阁集序》即是宏道诗论的代表作。变,从两个方面着眼:
首先,从体制上说,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它不同的“音节、体致”和写作方法。
其次,从一种体制的风格上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宏道却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冲破一切樊篱,显然要比何、王、胡的论变彻底的多。他们主张一味主张摹古;而袁宏道的谈变,矛头就直接指向了整个复古派。
【例题】
1、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以“变”论诗,作为与( B )相对抗的一面旗帜。
A.台阁体 B.复古派 C.唐宋派 D.竟陵派
2、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 ”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解析】明代公安派以“变”论诗,“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属于常考内容。记忆即可。
第五节 王骥德《曲律》中的戏曲理论主张
(一)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他的戏曲理论体系主要有三大块:批评论、创作论、本色论。
(二)王骥德的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
(三)王骥德的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大体围绕“词格俱妙”、“快人动人”、“可演可传”等戏曲艺术要求确定其范式和方法。
(四)王骥德的戏曲本色论,一是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论,以悟为当行本色。
【例题】
1、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认为( A )
A.曲家需多读书,博闻广见 B.曲家创作以曲辞为主,不必计较宾白
C.《琵琶记》与《拜月亭》同为封建教化的好教材 D.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才是戏曲创作的主流
2、简述王骥德《曲律》中表达的戏曲理论主张。
《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
(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
(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
(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在《曲律》中,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在创作上,王骥德属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但其对汤显祖也较为服膺,《曲律》评沈璟是“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认为“今之词学,吴郡词隐先生实为指南”。对汤显祖,则称之为词场“射雕手”,并断言:“临川汤奉常之曲……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但《曲律》也较为冷静地分析了沈、汤两人各自的得失,评判其功过:“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西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这种持平之论,启发了后来的吕天成提出了“双美说”,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本色论”也是《曲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王氏的“本色论”密切注意戏曲艺术的特性,强调“认路头”,认为“曲与诗原是两肠”,在对于本色典范的揭示中,王氏独许汤显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这个观点在本色理论的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转折点。《曲律》总结了时人对于文采、俚俗的各自偏爱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在“浓淡、浅深、雅俗”之间“酌而用之”。
《曲律》在创作、批评、声律和演唱等问题上都提出了比较精警的观念,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有相当要的影响。
【解析】明代王骥德《曲律》是个考察重点,选择、填空、问答均有可能出现,需要将教材篇目后“说明”部分熟读,并结合讲述内容,理解记忆,熟练把握。
第六节 钟惺《诗归序》中的诗学主张
钟惺《诗归序》中“竟陵派”的诗歌理论,作者在序文里阐述了如下的论点:
第一,作者认为诗家途径之变有尽,而精神之变无穷,因此,向上一着,不当限于途径上取异,而应于精神上求变,亦即是应求古人之真诗。
第二,据此以衡量有明一代诗风的递变,前者是七子的学古,取径于极肤极狭极熟,其病为空阔;后者是公安所走的捷径,其病为俚僻。二者同样只是取异于途径,是不求古人真诗之过。
第三,指出选《诗归》以救弊的用意,在于求古人真诗所在,即是求古人精神所在,但并不能真的从诗歌的精神上求变,而只是偏尚于一种风格,其缺点也在此。
【例题】
1、简析钟惺《诗归序》中所表达的竟陵派的诗歌理论内容。(答案见上述)
【解析】可能会涉及到,内容不多,把握即可。
第七节 冯梦龙《序山歌》中的文学主张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出自冯梦龙《序山歌》意思是说借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来揭发封建名教的虚伪性,他的《序山歌》认为民歌特色,贵在真情,既不宣扬名教,无意作伪,也不与诗人争名,不尚辞华。
【例题】
1、《序山歌》的作者是( A )崇尚“真情”,以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赞美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A.冯梦龙 B.李攀龙 C.李梦阳 D.李开先
2、冯梦龙说《挂枝儿》等能“借男女之真情,发 名教 之伪药”。
【解析】属于常考记忆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