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26来源:未知
宋代时期
第一节 梅尧臣与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一)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的艺术境界
出自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试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这种“平淡”风格的特点在于:意在言外,耐人寻绎。如吃橄榄,从苦涩之中,咀嚼出不尽的甘腴之味;要洗尽脂粉铅华,给人以“老树着花”的美感,使读者体味之后,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所谓“惟造平淡难”,不仅在于炼词,也在于炼意。学梅尧臣的人只知道他的诗淡,而不知苦吟而以平淡出之,平淡而有深远之意,是不简单的。
(二)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欧阳修以古文家的身份,从文的角度提出问题,主张重道以充文。他看出了文与道的联系,道是本,文是末;然而学道是为了充实文的内涵,其终极目的还在于文,则重道亦即重文。
2、欧阳修对于道的理解,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 论学道而归之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而道在其中,这样,就给文士们指出了关心现实的态度,也说明了文 学是不可脱离现实的。本篇虽然是论述文与道的关系,但它的实质,却初步接触到文学和现实关系的问题。
【例题】
1、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表现了对艺术境界的独特理解。
2、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 D )
A.《诗品》 B.《文心雕龙》 c.《诗式》 D.《六一诗话》
3、试析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并以杨雄、王道模抉经典,“道未足而强言”为例,反追求文辞。针对当时文士学道而之弱于义的习气,欧阳修并没有像道家那样鼓吹重道轻文甚至“作文害道”,而是将道作为文士的基本修养。即充道为文。他评说吴充的文章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之势”表明他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
【解析】《六一诗话》作为中国第一部诗话作品,一定要熟记。对梅尧臣的考查属于记忆性范围,对欧阳修文学思想的考查较为深入。
第二节 王安石《上人书》中的文与辞之关系
王安石《上人书》中文与辞关系表现在:
《上人书》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实际上也就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指作文的本意,辞指篇章之美。文以实用为主,是王安石对 文学的基本看法。因此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内容。他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制器的本意在于用, 至于刻镂绘画,不过作为一种容饰和美观。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也是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有主次的关系。他的文章,既贯彻文“以适用为本”,有非常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特征。
【例题】
1、简析王安石《上人书》中关于文与辞关系的论述。(答案如上)。
【解析】王安石的“文与辞”之关系,一般只在主观题中出现,客观题中较少涉及。内容不太多,熟练记忆。
第三节 苏轼、黄庭坚的文学观
(一)苏轼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
“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出自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他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是可以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纤穠与简古相统一,才可以达到“寄至味于澹泊”的妙用。
(二)黄庭坚“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历”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点铁成金"原指用指一点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微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出自宋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
“无一字无来历”出自宋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黄庭坚所云“点铁成金”主要借用前人已经使用过的语言材料,运用自己的构思从新组织锻炼,使之化腐朽为神奇。
【例题】
1、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一语,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
2、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B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 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3、对李白、杜甫做出极高评价,认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的是( D )
A.苏洵 B.欧阳修 C.王安石 D.苏轼
【解析】苏轼、黄庭坚的文学观较为重要,一般也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两篇文章,内容均不太长,学员需要认真阅读。
第四节 李清照《论词》中的词学观
李清照《论词》这是北宋末年一篇著名的词论。她对词的见解和要求,有下列几点:
(一)高雅,(二)浑成,(三)协乐,(四)典重,(五)铺叙,(六)故实。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李清照批判柳永词的一句话,代表的是李清照诗词典雅美的特点。这句话含义,虽然柳永词也是 和音谐律,但是词的内容确实世俗,俚语,轻佻,不典重,虽然李清照对柳永的新声是肯定的,但对柳词有些鄙夷,认为俚语太多,风尘味太浓。
李清照《论词》这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做法而发的。李清照主张保持“婉约派”的传统风格,说词“别是一家”,不许诗来侵犯它的疆域,在南宋之间,词的发展已进入激变阶段,在民族矛盾大爆发的时代里,词要接受这个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蜕弃它几百年来“艳科”的面目。南宋大作家辛弃疾,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以辞赋、散文各种题材来作词。这是李清照不可能预料到的。
【例题】
1、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C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以文为词 D.以议论为词
2、“(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由( C )提出。
A.苏轼 B.欧阳修 C.李清照 D.秦观
3、词“别是一家”说(名词解释):答案见上述。
4、李清照《词论》一文对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见上述)
【解析】李清照的词论是个重点,各种类型题目均有可能出现,《论词》篇幅较为短小,熟练掌握。
第五节 张戒、陆游的诗论主张
(一)张戒关于诗歌艺术风格涵蓄蕴藉的主张
关于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张戒主张涵蓄蕴藉,必须是“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但又要“情在词外,状溢目前”,以“不迫不露”为贵。他不满诗歌语言太浅露。他说诗歌语言之工,在于“中的”。所谓“中的”,指的是以恰当的词语,确切不移地表现“一时情味”。既“不可预设法式”,又无“新巧”可言,要以浑成为尚,而不假于雕饰。
(二)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意思是刻意雕琢是文章的大病,陆游批判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毛病。
(三)功夫在诗外(名词解释)
出自陆游《示子遹》意思是要想真正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就,这是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强调学问来源于现实生活。
【例题】
1、《岁寒堂诗话》的作者是宋代人 张戒 。
2、陆游《示子遹》中“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体现了其重视现实生活体验的倾向。
3、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B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 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解析】客观题为主,简单把握即可。
第五节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学思想
《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教材中仅选录《诗辨》部分。要点如下:
(一)严羽《沧浪诗话》关于“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的论述
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辨》作诗应从五个方面注意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品评诗歌从九个方面注意: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凉。
(二)严羽“妙悟说”内涵及其影响
严羽以禅喻诗,故重在妙悟。案其所谓悟,似有二义。一指第一悟之悟,以汉、魏、晋、盛唐为师,而反对苏、黄诗风;一指透澈之悟,重在莹澈玲珑,不可凑泊,于是除反对苏黄诗风之外,旨在批判永嘉四灵的学唐风气。妙悟指通过渐修的功夫,达到创作出神入化,运用自如的顿悟境界。约略体会到形象和逻辑思维的区别,于是只能归于妙悟。韩愈以文为诗,严羽认为孟浩然才学不如韩愈,而其诗独出,原因在于妙悟。第一义之悟成为明“前后七子”拟古主张之先声,而透彻之悟成为清王士禛“神韵说”之祖。
(三)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1、别材指特殊的艺术创造力,诗人对形象的感悟力,捕捉能力。别趣指诗歌给人的美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趣味。
2、沧浪别材别趣之说,开始认识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但也暴露了他的局限性,他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诗从生活中来,从现实中来,一方面不理解生活经验丰富才能写出好诗归之于别材,另一方面更不理解形象的反映现实的结果,同样可以明事理,于是归之于别趣。
(四)“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比喻意境超脱,不着行迹,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远空灵的诗境。
(五)“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这也作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后人公认,主要是苏轼,黄庭坚诗歌特色,意思是苏,黄代表宋诗多余典籍入诗,以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多体现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的以议论为诗,将事物想象与哲理思考结合。
【例题】
1、严羽论诗以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
2、严羽《沧浪诗话》:“夫学者以 识 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3、严羽提出所谓“诗之法有五”,包括了( D )
A.体制、韵味、气象、格调、音节 B.韵味、格力、气象、格调、音节
C.兴趣、韵味、气象、格调、音节 D.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4、《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B )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 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
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 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
【解析】《沧浪诗话》知识要点零碎,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均有可能出现,理解记忆。
第一节 梅尧臣与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一)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的艺术境界
出自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试卷》“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出作品的内容。这种“平淡”风格的特点在于:意在言外,耐人寻绎。如吃橄榄,从苦涩之中,咀嚼出不尽的甘腴之味;要洗尽脂粉铅华,给人以“老树着花”的美感,使读者体味之后,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所谓“惟造平淡难”,不仅在于炼词,也在于炼意。学梅尧臣的人只知道他的诗淡,而不知苦吟而以平淡出之,平淡而有深远之意,是不简单的。
(二)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欧阳修以古文家的身份,从文的角度提出问题,主张重道以充文。他看出了文与道的联系,道是本,文是末;然而学道是为了充实文的内涵,其终极目的还在于文,则重道亦即重文。
2、欧阳修对于道的理解,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 论学道而归之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而道在其中,这样,就给文士们指出了关心现实的态度,也说明了文 学是不可脱离现实的。本篇虽然是论述文与道的关系,但它的实质,却初步接触到文学和现实关系的问题。
【例题】
1、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表现了对艺术境界的独特理解。
2、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 D )
A.《诗品》 B.《文心雕龙》 c.《诗式》 D.《六一诗话》
3、试析欧阳修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并以杨雄、王道模抉经典,“道未足而强言”为例,反追求文辞。针对当时文士学道而之弱于义的习气,欧阳修并没有像道家那样鼓吹重道轻文甚至“作文害道”,而是将道作为文士的基本修养。即充道为文。他评说吴充的文章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之势”表明他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
【解析】《六一诗话》作为中国第一部诗话作品,一定要熟记。对梅尧臣的考查属于记忆性范围,对欧阳修文学思想的考查较为深入。
第二节 王安石《上人书》中的文与辞之关系
王安石《上人书》中文与辞关系表现在:
《上人书》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实际上也就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指作文的本意,辞指篇章之美。文以实用为主,是王安石对 文学的基本看法。因此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他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内容。他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制器的本意在于用, 至于刻镂绘画,不过作为一种容饰和美观。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也是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有主次的关系。他的文章,既贯彻文“以适用为本”,有非常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特征。
【例题】
1、简析王安石《上人书》中关于文与辞关系的论述。(答案如上)。
【解析】王安石的“文与辞”之关系,一般只在主观题中出现,客观题中较少涉及。内容不太多,熟练记忆。
第三节 苏轼、黄庭坚的文学观
(一)苏轼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
“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出自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他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是可以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纤穠与简古相统一,才可以达到“寄至味于澹泊”的妙用。
(二)黄庭坚“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历”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点铁成金"原指用指一点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微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出自宋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
“无一字无来历”出自宋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黄庭坚所云“点铁成金”主要借用前人已经使用过的语言材料,运用自己的构思从新组织锻炼,使之化腐朽为神奇。
【例题】
1、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一语,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
2、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B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 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3、对李白、杜甫做出极高评价,认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的是( D )
A.苏洵 B.欧阳修 C.王安石 D.苏轼
【解析】苏轼、黄庭坚的文学观较为重要,一般也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两篇文章,内容均不太长,学员需要认真阅读。
第四节 李清照《论词》中的词学观
李清照《论词》这是北宋末年一篇著名的词论。她对词的见解和要求,有下列几点:
(一)高雅,(二)浑成,(三)协乐,(四)典重,(五)铺叙,(六)故实。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李清照批判柳永词的一句话,代表的是李清照诗词典雅美的特点。这句话含义,虽然柳永词也是 和音谐律,但是词的内容确实世俗,俚语,轻佻,不典重,虽然李清照对柳永的新声是肯定的,但对柳词有些鄙夷,认为俚语太多,风尘味太浓。
李清照《论词》这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做法而发的。李清照主张保持“婉约派”的传统风格,说词“别是一家”,不许诗来侵犯它的疆域,在南宋之间,词的发展已进入激变阶段,在民族矛盾大爆发的时代里,词要接受这个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蜕弃它几百年来“艳科”的面目。南宋大作家辛弃疾,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以辞赋、散文各种题材来作词。这是李清照不可能预料到的。
【例题】
1、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C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以文为词 D.以议论为词
2、“(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由( C )提出。
A.苏轼 B.欧阳修 C.李清照 D.秦观
3、词“别是一家”说(名词解释):答案见上述。
4、李清照《词论》一文对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见上述)
【解析】李清照的词论是个重点,各种类型题目均有可能出现,《论词》篇幅较为短小,熟练掌握。
第五节 张戒、陆游的诗论主张
(一)张戒关于诗歌艺术风格涵蓄蕴藉的主张
关于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张戒主张涵蓄蕴藉,必须是“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但又要“情在词外,状溢目前”,以“不迫不露”为贵。他不满诗歌语言太浅露。他说诗歌语言之工,在于“中的”。所谓“中的”,指的是以恰当的词语,确切不移地表现“一时情味”。既“不可预设法式”,又无“新巧”可言,要以浑成为尚,而不假于雕饰。
(二)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意思是刻意雕琢是文章的大病,陆游批判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毛病。
(三)功夫在诗外(名词解释)
出自陆游《示子遹》意思是要想真正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就,这是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强调学问来源于现实生活。
【例题】
1、《岁寒堂诗话》的作者是宋代人 张戒 。
2、陆游《示子遹》中“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体现了其重视现实生活体验的倾向。
3、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B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 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解析】客观题为主,简单把握即可。
第五节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学思想
《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教材中仅选录《诗辨》部分。要点如下:
(一)严羽《沧浪诗话》关于“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的论述
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辨》作诗应从五个方面注意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品评诗歌从九个方面注意: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凉。
(二)严羽“妙悟说”内涵及其影响
严羽以禅喻诗,故重在妙悟。案其所谓悟,似有二义。一指第一悟之悟,以汉、魏、晋、盛唐为师,而反对苏、黄诗风;一指透澈之悟,重在莹澈玲珑,不可凑泊,于是除反对苏黄诗风之外,旨在批判永嘉四灵的学唐风气。妙悟指通过渐修的功夫,达到创作出神入化,运用自如的顿悟境界。约略体会到形象和逻辑思维的区别,于是只能归于妙悟。韩愈以文为诗,严羽认为孟浩然才学不如韩愈,而其诗独出,原因在于妙悟。第一义之悟成为明“前后七子”拟古主张之先声,而透彻之悟成为清王士禛“神韵说”之祖。
(三)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1、别材指特殊的艺术创造力,诗人对形象的感悟力,捕捉能力。别趣指诗歌给人的美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趣味。
2、沧浪别材别趣之说,开始认识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但也暴露了他的局限性,他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诗从生活中来,从现实中来,一方面不理解生活经验丰富才能写出好诗归之于别材,另一方面更不理解形象的反映现实的结果,同样可以明事理,于是归之于别趣。
(四)“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比喻意境超脱,不着行迹,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远空灵的诗境。
(五)“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这也作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后人公认,主要是苏轼,黄庭坚诗歌特色,意思是苏,黄代表宋诗多余典籍入诗,以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多体现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的以议论为诗,将事物想象与哲理思考结合。
【例题】
1、严羽论诗以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
2、严羽《沧浪诗话》:“夫学者以 识 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3、严羽提出所谓“诗之法有五”,包括了( D )
A.体制、韵味、气象、格调、音节 B.韵味、格力、气象、格调、音节
C.兴趣、韵味、气象、格调、音节 D.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4、《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B )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 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
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 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
【解析】《沧浪诗话》知识要点零碎,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均有可能出现,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