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一、先秦时期

发布时间:2022-05-14 12:20来源:未知

一、先秦时期
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先秦时期知识点不多,但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每年固定性必考题目占试卷篇幅较大,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这些题目均要加以练习。
第一节  《尚书·尧典》
 
(1)《尚书》“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2)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例题】
1、《尚书•尧典>:“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   )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    D.《孟子》
【解析】直接考察的选择填空,因此需要对上述内容需要再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掌握。
第二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兴于诗”。“兴”是兴起之意。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还提出“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五)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提出“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例题】
 1、“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句话是(  D  )提出的。
  A.庄子    B.孟子    c.苟子    D.孔子
2、诗言志(名词解释):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诗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3、文质彬彬(名词解释):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本词语形容人表里如一,表面和心里相互协调。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解析】由上可见,对于孔子的“诗教”观包括教材《诗经》(节选)和《论语》(选录)两个部分,其中,既有直接考察的填空、选择题目,也有名词解释题目,属于一级重点,需要格外注意。其他的考点如“绘事后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兴观群怨”说等在历年考题中均曾出现过。
 
第三节  墨子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一)墨子功利主义的文学观首先体现在“言有三表”,其具体内涵是:
为了使文学发挥对政治的作用,他主张“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着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实际效果。三表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着文的原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墨子》中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其次体现在“尚用”与“尚质”中,其包括:
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墨子强调作品的实用价值,认为应该“先质而后文”,提出反对“以文害用”的见解。墨子从“尚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同时又指出,他并非不知道那些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之所以主张“非乐”,是因为它们“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
(三)《墨子》中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再次体现在“非乐”中,其内涵是:
墨子从“尚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墨子并不完全否认音乐的功能和美感,只是因为兼爱的思想使他反对统治者在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对于音乐的占有和享受。因此他说:先质而后文,乃圣人之务。文,文采;质,实质。墨子认为文章的实际内容要比文采重要,这正是他非乐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延伸。对于音乐,他说它们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因此有漂亮的外表何用?再好听也只是少数人享用,没有更大的功利作用。这是他小生产者观点的反映,他批判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正是因为他的强烈的功利意识,才使他认为文者要中质轻文,这种观点对文学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例题】
1、简述《墨子》中关于“尚用”与“尚质”的有关思想。(问答题)
答案见上。
【解析】对于墨子文学观的考查要点如上,从历年的命题来看,基本是以简答题目为主,在选择、填空中较少涉及,这一点要引起学员的特别关注。
 
第四节  荀子的文学观念
 
荀子的观念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主要考点包括:
(一)荀子对于“言”的论点。
荀子对于“言”的论点,是荀子对于文学的基本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徵圣”的主张。明道、徵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三者的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明道、徵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二)荀子论“乐”。
《乐论》是他论乐的专文。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即内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反映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变化的不同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他还进一步指出,因为音乐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因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巨大教育、感染作用。荀子反复批评了“非乐”的墨翟,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并利用音乐教化人民,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荀子重视乐教的主张,是他明道、徵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