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指导
发布时间:2020-06-29 11:51来源:未知
应试指导
一、课程性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本专业的自考者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新闻作品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并能实际运用剖析新闻作品的方法,通过阅读评析新闻作品,培养和增强正确鉴赏和评析各种新闻报道作品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属于新闻学专业中的应用学科,实践性较强,因此,自学者应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作品的评析训练两者并重,自考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记忆第二部分的新闻作品。在考试中,两者也是该课程主要测评的重点,如果在自学中较好地抓住了这两点,这门课考题过关并不难。
二、教材的选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课程所选用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该书由汤世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第1版)。
三、章节体系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具体包括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国外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主要写作特点、研究方法及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共五章。
第二部分:主要是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这部分共66篇新闻作品,其中中国新闻作品50篇,外国新闻作品16篇,从体裁上而言,又具体分为三大块:
1、消息,共25篇;
2、通讯,共25篇;
3、外国新闻作品,共16篇。
四、各章在考试中分值比重
五、题型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作品分析题。
1. 单项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是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分值较高且题量较大,但做起来容易,考生要尽量在该大题上拿高分。
回答此类题型时,考生需要注意:
(1)该大题尽量少用时间,快速准确完成答题。
(2)一定要审清题,将不全面、不完整的备选项放弃。
(3)运用排除法。
(4)运用猜测法。
例如:《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谁?给出了黄远生、范长江、范敬宜等人,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排除法、猜测法排除黄远生与范敬宜,前者黄远生,中过进士,后者当过人民日报的总编,肯定就是范长江了。但就是排除法、猜测法都还是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黄远生的年代,不知道这本集子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你就无法排除了。
2. 多项解释题:在整个试卷中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分值不高,失分对成功率影响不大,对于这一题型,要尽可能得分,不在时间上过于纠结。
回答此类题型时,考生要注意:
(1)计划答题时间,合理分布做题的时间。
(2)快速将不全面、不完整、不符合常识的备选项放弃。
(3)运用排除法。
3. 简答题:一要答出主要要点,二要根据要点简明扼要展开,不能过于展开或啰嗦。
4. 论述题:每道题分值较高。回答时一要清晰答出要点,二要答出观点,三要横向纵向深入展开,不能过于简单。
5.作品分析题:该题分值较高。回答时要以新闻作品评析的理论为基础,既要从新闻作品所体现的内容主题分析,又要分析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还要联系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三大方面。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最后提醒考生注意答题的规范要求。答题是需要答在答题卡上的,考试中注意填写要求。
六、复习方法
在最后的临考复习阶段,学员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 巧用大纲,梳理知识
自考试卷的内容一般是以大纲为范围,以所给的教材为依据。大纲的知识脉络比较清楚,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教材分几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包括哪些知识,每章的主要内容是哪些,这些都可以通过大纲把握。考生利用大纲梳理知识,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印象。
2.精读作品、整体把握
根据大纲,理清教材的内容脉络后,对每章的主要知识点、考点进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读第二部分的作品,对66篇作品的体裁、作者、内容特点、写作特点、时代特征等皆弄清楚,就能坦然应对考试。
3.分析真题、把握趋势
熟知教材后,收集近几年的真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既可以找出教材的重点章节和易考知识点,以便在复习时进行关注,又可以掌握考试题型和命题趋势,以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做到心中有数。
4.模拟训练、营造环境
在考试前,以实战的心态进行几次模拟训练,要严格控制时间,这样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还可以营造考试氛围,上考场时能达到最佳状态。
七、主要知识点梳理
本门课程,自学起来不难,考试过关也不难,如果能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的话,就能胸有成竹应付自考考试:
1.第一章:绪论
(1)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2)新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坚持新闻作品研究时的正确舆论导向?
(4)为什么研究时要注意新闻背景?以及怎样去研究新闻背景?
(5)怎样才能做到将一个新闻作品作为整体去考察?
2.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研究者对新闻作品感性认识的主要表现及作品?
(2)理性认识要研究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3)新闻作品的个性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4)新闻作品的共性是什么?
(5)研究新闻作品为何必然存在主观性?以及怎样做到主客观统一?
(6)分析新闻作品,可以有哪些思维?
3.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1)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3)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要注意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
(4)综合分析新闻作品的方法有哪几种?
(5)掌握本书中国内新闻作品的体裁、作者以及写作特色。
4.第四章: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1)外国新闻作品有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西方调查性报道有哪两类?
(3)外国新闻作品写作的几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4)西方记者怎样去做好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5)掌握本书中外国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体裁以及作者。
5.第五章: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1)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培养政治素养?
(2)为何要培养理论素养以及理论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专业素养体现在哪五个方面?为何要有这五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4)知识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六点要求是什么?
一、课程性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本专业的自考者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新闻作品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并能实际运用剖析新闻作品的方法,通过阅读评析新闻作品,培养和增强正确鉴赏和评析各种新闻报道作品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属于新闻学专业中的应用学科,实践性较强,因此,自学者应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作品的评析训练两者并重,自考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记忆第二部分的新闻作品。在考试中,两者也是该课程主要测评的重点,如果在自学中较好地抓住了这两点,这门课考题过关并不难。
二、教材的选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课程所选用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该书由汤世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第1版)。
三、章节体系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具体包括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国外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主要写作特点、研究方法及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共五章。
第二部分:主要是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这部分共66篇新闻作品,其中中国新闻作品50篇,外国新闻作品16篇,从体裁上而言,又具体分为三大块:
1、消息,共25篇;
2、通讯,共25篇;
3、外国新闻作品,共16篇。
四、各章在考试中分值比重
章 | 题型 | ||||
单选 | 多选 | 简答 | 论述 |
作品 分析 |
|
分值 | 分值 | 分值 | 分值 | 分值 | |
1.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 3 | 2 | 8 | 0 | 0 |
2.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 3 | 2 | 8 | 0 | 0 |
3.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 2 | 4 | 0 | 14 | 0 |
4.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 3 | 2 | 0 | 14 | 0 |
5.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 4 | 0 | 8 | 0 | 0 |
6.具体新闻作品评析 | 0 | 0 | 0 | 0 | 23 |
共计 | 15 | 10 | 24 | 28 | 23 |
五、题型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作品分析题。
1. 单项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是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分值较高且题量较大,但做起来容易,考生要尽量在该大题上拿高分。
回答此类题型时,考生需要注意:
(1)该大题尽量少用时间,快速准确完成答题。
(2)一定要审清题,将不全面、不完整的备选项放弃。
(3)运用排除法。
(4)运用猜测法。
例如:《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谁?给出了黄远生、范长江、范敬宜等人,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排除法、猜测法排除黄远生与范敬宜,前者黄远生,中过进士,后者当过人民日报的总编,肯定就是范长江了。但就是排除法、猜测法都还是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黄远生的年代,不知道这本集子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你就无法排除了。
2. 多项解释题:在整个试卷中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分值不高,失分对成功率影响不大,对于这一题型,要尽可能得分,不在时间上过于纠结。
回答此类题型时,考生要注意:
(1)计划答题时间,合理分布做题的时间。
(2)快速将不全面、不完整、不符合常识的备选项放弃。
(3)运用排除法。
3. 简答题:一要答出主要要点,二要根据要点简明扼要展开,不能过于展开或啰嗦。
4. 论述题:每道题分值较高。回答时一要清晰答出要点,二要答出观点,三要横向纵向深入展开,不能过于简单。
5.作品分析题:该题分值较高。回答时要以新闻作品评析的理论为基础,既要从新闻作品所体现的内容主题分析,又要分析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还要联系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三大方面。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最后提醒考生注意答题的规范要求。答题是需要答在答题卡上的,考试中注意填写要求。
六、复习方法
在最后的临考复习阶段,学员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 巧用大纲,梳理知识
自考试卷的内容一般是以大纲为范围,以所给的教材为依据。大纲的知识脉络比较清楚,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教材分几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包括哪些知识,每章的主要内容是哪些,这些都可以通过大纲把握。考生利用大纲梳理知识,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整体印象。
2.精读作品、整体把握
根据大纲,理清教材的内容脉络后,对每章的主要知识点、考点进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读第二部分的作品,对66篇作品的体裁、作者、内容特点、写作特点、时代特征等皆弄清楚,就能坦然应对考试。
3.分析真题、把握趋势
熟知教材后,收集近几年的真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既可以找出教材的重点章节和易考知识点,以便在复习时进行关注,又可以掌握考试题型和命题趋势,以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做到心中有数。
4.模拟训练、营造环境
在考试前,以实战的心态进行几次模拟训练,要严格控制时间,这样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还可以营造考试氛围,上考场时能达到最佳状态。
七、主要知识点梳理
本门课程,自学起来不难,考试过关也不难,如果能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的话,就能胸有成竹应付自考考试:
1.第一章:绪论
(1)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2)新闻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坚持新闻作品研究时的正确舆论导向?
(4)为什么研究时要注意新闻背景?以及怎样去研究新闻背景?
(5)怎样才能做到将一个新闻作品作为整体去考察?
2.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研究者对新闻作品感性认识的主要表现及作品?
(2)理性认识要研究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3)新闻作品的个性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4)新闻作品的共性是什么?
(5)研究新闻作品为何必然存在主观性?以及怎样做到主客观统一?
(6)分析新闻作品,可以有哪些思维?
3.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1)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3)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要注意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
(4)综合分析新闻作品的方法有哪几种?
(5)掌握本书中国内新闻作品的体裁、作者以及写作特色。
4.第四章: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1)外国新闻作品有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西方调查性报道有哪两类?
(3)外国新闻作品写作的几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4)西方记者怎样去做好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5)掌握本书中外国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体裁以及作者。
5.第五章: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1)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培养政治素养?
(2)为何要培养理论素养以及理论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专业素养体现在哪五个方面?为何要有这五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4)知识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六点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