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发布时间:2020-03-06 12:13来源:未知
本部分复习建议
本部分内容包括下编第3章至第4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第三章 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英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一、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的封建教育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受天主教教会控制。1534年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统治,从此,英国的教育权基本上受国教教会控制。1662年,所有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英国教会、各种教派和宗教团体手中,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学校。1699年成立的基督教知识促进会赞助与协调各种“慈善学校”。1781年正式成立星期日学校。1803年成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协会要求每个教区都要设立星期日学校。
二、工业革命与国民教育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这时,资产阶级首先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推动了工业的进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必须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和劳动技能。这一形势促使英国当局重视初等教育。
1833年公布的第一个《工厂法》中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天劳动8小时或9小时,并且每天在劳动时间里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这一规定在英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国会于1870年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初等教育法》规定了如下一些内容:①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③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④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⑤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在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导生制与国民教育运动
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别在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导生制。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办法。这种老师向导生施教就是英国培训小学教师的萌芽。这种制度规定被选拔的导生大约要接受3个月的训练,他们每天早晨要用2小时的时间跟老师学习各种知识和接受各种教学方法的训练,然后将所学得的知识转教给一般的学生。这种办法是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的一种耗资少、见效快的方法。因而,导生制是英国国民教育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 法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一、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运动
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的教育基本上是由代表封建势力的天主教会控制,是教会和封建贵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对抗资产阶级“异端”思想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法国的天主教会十分强大,不过,宗教改革以来的新教派别仍然坚持自己的新教信仰,继续进行活动。新旧教派的斗争十分激烈。
各新教派别纷纷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天主教会为了与新教派的办学活动相抗争,于1682年成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兄弟会开办免费的初等学校,目的完全在于对儿童、特别是胡格诺教徒的子弟进行宗教教育,以强化天主教的思想统治。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抗争的需要,这类学校也采用了一些新的做法,如识字教育先学法语,实行班级教学等。
二、法国大革命与国民教育运动
政治斗争成了法国近代教育尤其是国民教育运动的直接推动力。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所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部落实,但却推动了法国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建立起法国的国民教育制度。
《康多塞计划》是1792年4月吉伦特党领袖之一康多塞代表国民教育委员会向立法会议提出的一项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雷佩尔提计划》是1793年雷佩尔提公布的另一个教育计划。《拉瓦锡计划》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受一些议员之托拟订的一项在学校中进行工业教育,传播技术知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教育计划。
三、拿破仑时期初等教育的改革
由于拿破仑对教育的期望主要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他所急需的国家官吏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因此他关注的重点是中等以上教育,初等教育基本未在他的考虑之列。
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法令共50个条款,涉及初等教育的仅有4条。1806-1808年拿破仑通过建立帝国大学,加强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根据规定,初等学校也成为帝国大学的一部分,国家开始管辖小学。
四、工业革命、《基佐教育法》及《费里法令》与法国国民初等教育
19世纪30年代起,由于法国工业革命而导致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初等文化知识。1833年教育部长基佐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基佐教育法》实施以后,大大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于1881年和1882年两次颁布教育法令,统称为《费里法令》。《费里法令》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对于富人子弟传统的初等家庭教育也要按国家的统一规格进行检查,以保证教育质量,并重申教师的认可制度,废除宗教课,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为近代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一、国家发展国民教育的传统
16世纪末17世纪初,德国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大小邦国,长期处于战争中。为了战争,统治者必须笼络人心,培养忠诚的顺民,挖掘兵源,训练得心应手的士兵。因此,各邦国都将教育的管理权从教会收归国有,实施强迫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少数公国就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各公国对教育的重视为民族复兴运动中德国国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教与国民教育运动
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德国的学校教育与宗教改革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派为了发展新教的势力,十分重视教育。先是路德派建立、发展了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并按新教教义办大学。到18世纪中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三、民族复兴运动与国民教育运动
德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拥有足够的势力,在政治上又比较弱小;因而,他们只有通过思想上的革命尤其是通过教育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德国资产阶级决心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复兴。
德国是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当将义务教育与民族兴亡、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意义与影响力得到了升华。这集中体现在19世纪最初三四十年德国初等教育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上。
在民族复兴中,德国资产阶级虚心地向其他国家学习。以巴西多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反对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创办了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的泛爱学校,并推广到德国各地,掀起了泛爱主义学校运动。
四、德国统一与国民教育运动
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统一了德国,使德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普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普及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1885年,国民学校全部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德国政府还单独拨款,增加国民学校教师工资和其他费用,提高国民学校教师的地位,切实保证国民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美国公立学校运动
一、移植的初等教育
19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穷人子弟的初等教育基本上是英国各种慈善性质的初等教育的移植。1786年,佛吉尼亚州仿照英国,创立了美国的第一所星期日学校。从此到19世纪20年代左右,星期日学校对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公立学校运动
1647年,马萨诸塞州地方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老魔鬼撒旦法》,规定50户以上的城镇设一所初等学校,100户以上的城镇设一所中学,教师、校舍、经费等行政事宜由地方设立的教育委员会负责。这是美国最早的普通学校法,是美国公立教育的先声。
1805年,一批热心公众事务的公民组成联合会向议会要求特许状,申请以捐资的方式建立学校,为贫穷儿童提供教育条件。用捐资的方式为贫穷儿童设立一些免费学校,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但对于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政府办学成为必由之路。但是,由于1789年宪法规定,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政的权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而教育正是宪法没有加以规定的内容,权力应当属于各州,因此代表政府的只能是州。这样,由州政府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公立学校系统,是完成普及教育、形成国民教育制度的惟一有效办法。美国著名教育家、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沿袭杰斐逊、爱默生的思想,最终发起了“公立学校运动”。
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公立学校的建立,为美国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公立学校运动中州、联邦对教育的领导则奠定了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
公立初等教育学校的大量开办,相应地急需开办师范学校以解决师资问题。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1853年,伊利诺州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
第五节 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一、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
近代俄国从彼得一世统治后期开始。17世纪后期,俄国经过与波兰的长期战争,夺回了西部被波兰占领的地区。从此俄国变成了幅员辽阔的大国。沙皇彼得一世一方面进行一系列以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军备战为中心的改革,另一方面积极向西欧学习,聘请外国专家学者,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模仿法国和德国的教育制度,把发展文化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方面。1714年俄国政府下令各教区开办计算学校。这是一种普通学校,以读写、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是俄国最早的国立初等学校。
二、叶卡德琳娜二世的改革与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
叶卡德琳娜二世于1782年组织了“国民学校设立委员会”,并于1786年批准了该委员会制订的《国民学校章程》。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第一次开始统一全俄的学制。
三、法国的影响与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
18世纪末以后,拿破仑率领百万大军横扫欧洲,将法国大革命乃至整个欧洲的先进社会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传到了俄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04年的《大学章程》和《大学所属学校章程》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根据这些章程,俄国在城市和乡村按教区设立教区学校,每区一所,学制一年,每周上课3天,每天上课3小时,学习阅读、写字、初等算术、神学和常识,毕业后可升入县立学校。县立学校设在县城,学习初步的几何、物理、自然、工艺知识,学生获得毕业文凭即可直接升入中学。各级学校由大学管理,全国分六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成立以校长和教授6人组成任期一年的学校委员会,对其管辖的各级学校实行监督。各级学校免收学费,招收的学生不受社会出身和宗教信仰的限制。1804年的学校章程进一步统一和完善了俄国的学校制度及其管理体制。
四、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国民教育带来新的气象
1860年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在俄国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立女校,其中包括修业6年的女子初等学校。1864年沙皇政府批准地方自治机关章程,允许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一些省份实行地方自治。同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承认由政府、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教会、私人举办的城乡初等学校均属于国民学校,招收各社会阶层的儿童,学制为3年,必要时允许男女同校。省和县设立了由教育部、内政部、教会、地方自治机关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国民学校。学校的课程根据地方的情况,由教育委员会决定,用俄语教学。收费由主办单位或个人确定。在此期间,乡村教育发展迅速。
五、师范教育
为初等学校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是在废除农奴制以后才开始出现。19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经指出,当时俄国对人们教师的需要超过一切。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俄国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为了控制师范教育,沙皇政府于1870年正式颁布师范学校章程,开办学制四年的师范学校。1872年起俄国建立了三年制的寄宿的师范专科学校,招收市立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为市立学校培养教师。
第六节 日本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一、幕府时期的民众教育
明治维新之前幕府时期的封建教育主要分为幕府直辖的教育机构、藩国的藩学和民众教育三种。幕府、藩国和民众教育,带有鲜明的封建等级性,对入学者都有一定的身份限制,。只有在封建社会末期,偶尔有藩学准许平民子弟旁听。这两种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幕藩统治的接班人。
二、明治维新后国民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1872年,日本制定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1872年发布的《学制令》是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经验,批判封建幕府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师资
明治政府在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宗旨的最初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少师资。为此,明治政府于1872年在东京开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聘请了美国教师斯科特来日指导办学及授课。1875年,文部省又命令各地县、府设立师范养成所,用短期速成法培养小学师资。
第七节 国民教育思想
一、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
(一)反对等级教育,主张普及教育
裴斯泰洛齐对封建等级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学校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杠杆。只有当教育成为所有人的财富时,社会才能获得改造。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走出了一条普及教育的道路:要素教育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要素教育论
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实际上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他从各学科的要素分析入手具体分析学科教学的基础和方法,为学校各学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方法。这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是针对当时初等教育缺乏师资或师资水平低下的师资状况和师资培训需要设计的,因而在当时师资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与手工业生产结合
裴斯泰洛齐是从通过教育为穷苦人民谋得财富和幸福的目的出发,也是从普及教育的可能性出发,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是从劳动人民中产生的,与劳动人民的要求紧密联系着的。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全面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脑力的和谐发展,是谋求人民的幸福。
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继承裴斯泰洛齐之后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德国著名教育家。他致力于教育学的科学化和普及化,将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在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建立起系统的、便于教育工作者学习和理解的教学理论;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全面的培训教师。赫尔巴特通过教育的科学化推动着教育理论的普及化,顺应了当时国民教育运动对普及教育理论和培训教师的需要,为教育普及和各国国民教育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论教育科学
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开宗明义:“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一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
(二)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唯一任务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安分守己、惟命是听的人。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中,道德教育由于其目的性占为最为重要的地位,并一定要贯彻始终,但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教学,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
(三)论管理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的过程的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他在理论上论述了管理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之后。有提出了一套管理儿童的措施与方法。
(四)论教学
1.教学的教育性
由于深入分析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赫尔巴特特别重视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2.教学的心理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建立的基础,同样是他的教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由于赫尔巴特强调教学对心智训练的意义,古典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其他学科高。赫尔巴特对兴趣还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四章 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
第一节 近代中等教育及管理
欧美中等教育主要是从中世纪的职业教育即艺徒制和大学预科发展而来的。艺徒制大约从13世纪开始。这是有条件的男孩大约从14岁起,根据他今后将从事的行业学习行业的基本技艺,并同时学习宗教的和社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想成为骑士的接受骑士教育;志愿从事圣职工作的将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想成为演说家的就必须进文法学校学习。这些教育是由各种组织如行会、教会等主办。不过,在教育内容上,都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受到教会的控制。
在欧美中等教育中,文法学校是最典型的。文法学校最初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的,主要满足上层社会职业以及一般绅士、秘书对拉丁语和文学知识的需要。同时,其中一部分学校也是为王室贵族子弟升入大学而办的学校。因而文法学校毕业生一部分成为一般的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一部分升入牛津和剑桥大学。这些学校由于在内容上强调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古典语言的文法学习,因而被称为“文法学校”,于1387年定名。文法学校主要由教会和传教士建立,是典型的贵族学校。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难进入这些学校的。因此,文法学校是近代双轨制学校中贵族一轨的主体部分。在近代,由于贵族子弟的初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因而,文法学校往往实际上是贵族一轨教育的起点。近代欧美各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从这种教育演变而来,如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法国的国立中学、德国的文实中学、俄国的古典中学等。这些中学要求严格,质量较高,但古典色彩浓厚,比较保守。文法学校历经改革,保留至今,大都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产生,社会对工业、技术等各种实践知识和实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对教育就提出了挑战。这是近代中等教育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在文法中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实科中学,这种中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或职业性质,实用性很强,但水平和地位与文法学校相比都不高。实科中学的招生对象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工商资产阶级级的子弟,一部分是中下层人民的子弟,招收工商资产阶级子弟的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较高,实际也是一种贵族教育,而招收中下层人民子弟的学校则水平较低,往往与平民的初等教育相衔接,因此,实科中学的出现在另一个意义上是贫民一轨的中等教育的出现。另一方面,在贵族中等教育即文法学校这一系列,出现了“文实之争”,即是古典文科课程重要还是实科课程重要。这场争议其实是工业发展对传统的文化观,知识观,教育观的一次大冲击的结果,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一场争论,由于各国文化不同,争论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古典课程的智力训练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实科课程的时代意义和内在的智力训练价值,都在经过长期的争论都得到肯定。结果在这些古典中学中都适当的减少了古典课程,增加了外语和科学课程。第三方面是实科中学包括普通的实科中学和职业的实科中学两类学校,这两类中学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划分,相对而言,后一类中学实际上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出现。
第二节 近代高等教育及管理
大学出现于中世纪,近代高等教育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工业革命的兴起,新型资产阶级的成长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的发展,必然会从根本上对中世纪大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建立新型的世俗化的大学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是:摆脱教会对大学的垄断和控制,形成有国家,地方和私人等多主体创办大学的局面;将自由的学术研究和新的民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引入大学;在古典文科和神学之外设置新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创办新式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19世纪,近代科学与民主的高等教育体制终于建成。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欧美各国先后颁布了教育与教会分离的法令,大学逐步摆脱了教会的垄断,对大学的管理,欧美各国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法国采取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德国和美国的各州政府对高等教育拥有基本的控制权;英国基本上沿袭大学自治的传统,教育科学部与地方教育行政机关都无权干涉高等学校。
学位及考试制度是大学的基本制度。中世纪时,学位一般由教皇代表授予,学位授予是教皇的特权,到近代,这种特权被打破,1642年,美国哈佛学院由学院向毕业生授予学位证。学院自授学位摆脱了教会的控制,走向世俗化、近代化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学位制度形成于中世纪,但等级分明、系统的学位制度还是在近代各国逐渐建立起来的。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课程是神学及古典人文学科,到了近代,由于科学的发展及人民认识能力的提高,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包括哲学在内的新的世俗的人文学科课程逐渐进入大学,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传统的讲解典范课本的教学开始被系统知识的传授所取代。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开展,民族国家意义的增强,各国都不再用拉丁语而改用本国的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通过师生一起上研究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