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学位 >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发布时间:2020-02-11 16:40来源:未知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的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及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观,了解不同课程实施途径的开展及注意事项,领会幼儿园课程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树立正确的课程实施观,改进课程实施的行动。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得再好,如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课程实施非常重要。但课程实施以前并未受到课程研究者的重视。
二、三种不同的幼儿园课程实施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处理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常有三种方式,以下用三个隐喻来形容。
隐喻一:课程计划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它由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来,是对如何施工作出的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课程实施是建筑工人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建筑工人不得随意更改图纸说明。
隐喻二:课程计划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课程实施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隐喻三:课程计划是一份乐谱;课程实施是演奏作品的过程。对于同样的乐谱,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就会有不同的演绎。
这三个隐喻形象地表达了课程实施与课程计划之间的三种关系,反映着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观。
隐喻一的是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隐喻二的是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幼儿园或班级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隐喻三的是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指的是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幼儿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我们认为,教师应摈弃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纳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因为课程设计者在制订课程计划时,总是尽量地考虑周全,设计得尽量完善,以便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或发展机会。
总之,课程实施不是将预先设计好的课程计划在实践中落实的过程,而是一项包含改变和创生的过程。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教师富于创造性的劳动。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的开展
1.引发幼儿学习的动机
   教师可以采用的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很多,大致可分为经验回顾策略、问题情境策略和欣赏策略。
经验回顾策略是教师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带领幼儿回顾、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并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经验铺垫。
问题情境策略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或虚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积极投人到活动中来。
欣赏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讲故事、演示、展示等方式突显活动内容的惊、奇、美、趣等,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好奇心、兴趣和参与的愿望。
2.鼓励并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交往、探究等进行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为幼儿提供与人、事、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让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交往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
3.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是对其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对象应是幼儿的行为表现和作品,尤其是幼儿不符合教师的期待或“出错”的行为表现和作品,因为它们往往最能真实地反映幼儿对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收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娜些认知冲突。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兴趣、收获和认知冲突,及时调整、改进工作。
4.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教师应能准确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游戏活动的组织
幼儿园游戏活动按进程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幵展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要为活动顺利开展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包括设计游戏、投放材料、创设环境等;在开展阶段,教师则要以自身为媒介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如进行示范、合作、干预幼儿活动等。具体来说,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师要进行的工作有三项:提供游戏资源、观察游戏和即时指导游戏。
    1.提供游戏资源,恰当的游戏资源既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必需条件,又能影响幼儿的游戏品质,间接实现对幼儿的指导。游戏资源的提供首先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其次,要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保障各类游戏场地的大小能够满足幼儿开展游戏的需要;第三,要对游戏空间进行规划,科学布局各游戏区域,借助栅栏、矮柜等进行合理分隔;第四,要做好各游戏区域的背景环境创设,用标记、挂图等背景环境提示、支持幼儿开展游戏;第五,要精心投放游戏材料,保证材料数量充足、类型丰富、具有难度层次。
    2.游戏中的观察记录,对游戏活动而言,观察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了解班级内幼儿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认知风格、个性差异,获得幼儿活动中最真切、最全面、最生动的信息;二是观察能够帮助教师找准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进行适宜的指导。
3.加强幼儿游戏中的及时指导。依据观察,借助一定技巧,对游戏活动中有需要的幼儿马上进行引导称为即时指导。此类指导往往需要教师介入幼儿活动,进行介入指导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平行式介入。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以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
    二是交叉式介入。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指导方式多见于角色游戏。教师可以是被幼儿邀请进游戏,也可能是主动进入游戏。其关键在于教师以虚拟的角色进行活动干预。
三是垂直式介入。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的情形下,如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幼儿间发生冲突等。此时,教师必须以权威的身份对幼儿施加影响,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三、日常生活活动开展的原则
    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餐点、盥洗、如厕、睡眠、整理、过渡和离园等环节的活动,教师在生活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遵守如下基本原则。
1.教养并重原则    2.关注差异原则    3.轻松温馨原则
4.相互渗透原则    5.以非正式指导为主的原则
四、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在创设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与性2.互动性3.适宜性4.挑战性5.丰富性
五、家园合作中的家长角色
家园合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单方面的被动“配合”,而是幼儿园和家庭怀着共同使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
重视家园合作,明确家长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必要。在幼儿园工作中,可以通过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沙龙,共同讨论决定家长介入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具体而言,家长可以担当以下角色。
    1.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2.学习环境的共同创设者
    3.儿童经验的观察者和分享者
4.幼儿园教育事务的志愿者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关系性原则
关系性原则指的是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家园之间应构建互相信任、彼此接纳、相互支持的关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幼儿拥有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
幼儿只有在拥有了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之后,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实施的各项活动之中,积极通过操作材料和交往互动来获得发展。没有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的幼儿往往是惶恐的、退缩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要切实发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等各类活动的作用,使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从应然层面来讲,教学活动、游戏生活、生活活动、学习环境、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和教师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应坚持双主体性,即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应是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
四、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实施要以活动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建构自我的认知结构。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离开了活动,幼儿园课程实施就变成了记忆力的机械训练。
五、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针对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指导不是直接告知或包办代替,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辅助其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有效指导的前提是仔细观察,准确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而观察幼儿的前提则是允许幼儿表现和表达,展现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