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三讲 - 诗歌

发布时间:2022-05-14 13:28来源:未知

诗歌
 
52、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⑴识记作者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自己的写照》、《生命的零度》等。
⑵简析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全诗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每节内部两种人形成对照,后三节人民群众对两种人的态度又与前四节形成对照。构思巧妙,意味隽永。
⑶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开篇即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的本质摆在读者面前,后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两种人的生活目的,以及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和两种人的不同结局。诗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属于歌颂的一种人。
 
53、痖弦《红玉米》
⑴识记作者是台湾“创世纪诗社”发起人,代表作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
⑵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篇写于1957年秋天,该诗以清澈纯正的声音、明快流畅的节奏与旋律、意蕴丰满的意象,写出了诗人在历经世事、被现代生活放逐后的记忆,抒发了记忆中的人生、家园、故国以及历史与文化的情结。
⑶诗中“宣统那年的风”和“一九五八年的风”有何含义?简析“红玉米”意象的内涵。
    诗人被放逐后的北方生活的记忆,全都维系在旧时屋檐下的那串红玉米上。悬挂在“宣统那年的风吹着”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想象中的历史情致;悬挂在“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的屋檐下的红玉米,是现代人的精神象征。
 
54、绿原《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首》
⑴识记作者是“七月诗派”成员,代表作有诗集《人之诗》、《人之诗续集》等。
⑵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简析其主题意蕴。
    本诗写于1970年,当时诗人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即诗歌副标题所为的“牛棚”——劳动改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现实处境中,诗人不可能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只能通过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诗人并非简单重述和评点《圣经》故事,而是将《圣经》故事当成了一个背景和比照的对象。凸显的是“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
⑶简析本诗所采用的暗示、比喻、反语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赋予了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时代的隐喻通过相当有节制的平和语调凸显出来;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落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暗示的手法也使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显得较为含蓄,耐人寻味;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例题•单选】《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白描
【答案】A
【解析】比喻赋予了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时代的隐喻通过相当有节制的平和语调凸显出来;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落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暗示的手法也使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显得较为含蓄,耐人寻味;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55、洛夫《长恨歌》
⑴识记作者的诗集《石室之死亡》、《魔歌》、《时间之伤》、《灵河》,长诗《漂木》等。
⑵简析本诗与白居易同名诗作的互文关系及其主题的异同。
    《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遥相呼应,构成了互文效果。全诗用现代语言重新书写了《长恨歌》的故事,以现代人的意识观照和撞击历史,借古喻今,古今互喻互证而又相互驳诘。作者用华丽的笔触呈现了李杨两人性与爱的几个戏剧性场景,床上的战争与江山社稷之争错杂在一起,弥漫着荒诞和虚无的气息,对帝王的婚姻观和恋爱观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⑶简析本诗善于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讽喻效果。
    全诗节奏灵动、词汇简练精确、想象力丰富;注重意象的经营和整合;善于调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讽喻效果;瞬间的知觉和幻觉交杂倒错,有机结合,也能将各种感官感觉交互作用,形成丰富的美感,给读者带来广阔的联想。
⑷简析本诗塑造的杨贵妃形象。
 
56、北岛《回答》
⑴识记作者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太阳城札记》、中篇小说《波动》、散文集《失败之书》、随笔集《时间的玫瑰》等。
⑵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回答》写于1976年清明前后,是朦胧诗时代开始的标志。“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诗中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
⑶简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回答》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首先来自深刻的理性思维,排比句语意坚定,大气磅礴,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本诗以对仗式的警句开篇,为全诗定下悲愤的基调,有力讽刺了那个道德扭曲、价值颠倒的荒唐现实。诗中作者以直觉思维产生的富有暗示性的比喻,比直白的写实更有概括力。末两行不仅比喻贴切新鲜,还给诗歌带来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全诗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蓄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57、公刘《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
⑴识记作者的诗集《仙人掌》等。
⑵理解本诗的主题意蕴。
    在“文革”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希望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似乎变得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一种深切的危机感。
⑶简析大森林意象的象征寓意。
    大森林也是全诗的中心意象,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的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腐败,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和现实。
⑷分析本诗所采用的象征、叠句等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全诗采取象征手法来宣泄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作者赋予“大森林”意象复杂多义的蕴含,借以表达爱恨交加,忧虑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感,这一象征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完整统一,思想意蕴也变得复杂深邃。
【例题•单选】《哎,大森林》的创作题旨是(      )
A.对滥砍滥伐现象提出严厉批评
B.对森林的荒漠化提出严重警告
C.倡导全民植树,绿化荒山
D.警示世人勿忘历史教训,及时剔除各种腐败罪恶
【答案】D
【解析】大森林也是全诗的中心意象,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的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腐败,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和现实。
 
58、西川《一个人老了》
⑴识记作者的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诗选》等。
⑵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诗人写出了“一个人”走向死亡过程中内心的跋涉,孤独、寂寞而又从容。诗歌透过日常生活的表象发现形而上的人生本质,浸透着一种虚无的美感。
⑶简析本诗运用多种感受与想象,通过意象的组接,营造一种苍凉沉寂的悲剧意境。
    本诗第一节连用几个比喻,写“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状态,意味着黑暗,退出历史的舞台。第二节继续用比喻的方法写“老”的状态。既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对老年人的观感,又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出了年老时的苍凉,不由得勾起对童年、对青年时期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第三节和第四节展现了一个老人即将走向死亡,咀嚼人生的漫漫过程,寂寞而苍凉。老之将至,死之将至,再多的经验,在老的资格也是徒然,这已经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资本了,他活着的“机会”已像“沙子”般渺小,他所拥有的只是剩下的那点时光和回忆。他只能无助地在记忆中追寻童年那失去的过往,等待死亡把他“淹没”。
 
59、王家新《日记》
⑴识记作者的诗集《纪念》、《幽洞悬崖》、《楼梯》、《未完成的诗》等。
⑵简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全诗像一曲生命的挽歌:茂盛的橡树下,园丁用锄草机割着青草,而“我”则只能“听着这声音”,嗅着“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进入“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雕像,青草的“拂动”成为“死亡的爱抚”;醒来后,除草机与花园一起荒废,而橡子炸裂,大雪降临,白茫茫的死中蕴含着新的生机。上述三个场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相互比照中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深沉思索。
⑶简析本诗的构思特点,体会作者如何从日常所见的典型场景中,呈现出生命和灵魂的顽强向上、不屈生长的宽容、坚韧与伟力。
    橡树、青草、花园、园丁、“我”与锄草机这些意象,构成了日常所见的典型场景,以此呈现出生命和灵魂那种顽强向上不屈生长的宽容、坚忍与伟力。全诗题为日记,却又把四季交替和生命的轮回,通过日常情景和想象境界的编织,熔铸成一个气韵连贯的整体。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