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讲 - 散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13:27来源:未知

散文
 
43、琦君《髻》
⑴识记作者的短篇小说集《琴心》,散文集《烟愁》、《琦君小品》等。
⑵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髻》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巧妙地选取了发髻这个女子青春美丽的象征物,回忆了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渐渐衰老,终而殁世的人生历程,寄托了对岁月的销蚀、青春难驻和人生易逝的感慨。
⑶简析本文在构思和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文章结构精致,几十年的沧桑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变迁中,看似随意道来,其实独具匠心。
⑷分析本文所抒发的丰富复杂、层层递进的情感。
    作者在简短的篇幅里,倾注了丰富复杂的情感: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对母亲固守传统的不满,对母亲因父亲纳妾而遭遇委屈的理解和同情;除此之外,还有对姨娘的体贴合怜悯,以及对父丧困境中母亲和姨娘患难相依的赞叹;最后至于对自身、对人世的爱憎贪痴之情的感慨。这份情感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却又无孔不入;不粘执小气,而是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宽厚和温情。
 
44、丰子恺《缘缘堂续笔·癞六伯》
⑴识记作者以画传世,著有《子恺漫画》、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
⑵简析本文在对旧人旧事与生活琐事的满怀兴致的记忆与书写之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存智慧。
    《缘缘堂续笔》是作者在1971年至1973年间利用凌晨时分偷偷写成的。在“文革”时期,作者的这些散文不仅与时代喧嚣和当时主流的格式化写作方式不同,保持了作家平和的风格,在对旧人旧事与生活琐事的满怀兴致的记忆与书写之中,体现出作家的生存智慧,并由此流露出在喧嚣与混乱之中人性的生趣与光辉。
⑶分析本文中癞六伯的形象。
    癞六伯孑然一身,自耕自食,每日做完生意,就在凉棚下从容不迫地吃时酒,这种酒“醉得很透,醒得很快”,喝到饱和程度,就在桥上骂人。他家中环堵萧然,别无长物,却很好客,而且不乏生活的乐趣,墙上贴了几张年画,竹园里“有许多枝竹,一群鸡,还种有些菜。”
⑷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癞六伯》全篇以从容、淡泊的笔墨,写一个普通人身处孤苦伶仃的境遇中也能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丰子恺所钟爱的这种人生哲学,表面上看来真是“卑之无甚高论”,而且其声音之微弱渺小在时代“高亢”的“战歌”声中几乎被淹没。可正是这种微弱的声音,代表了人性的本真与恒常。
 
45、台静农《记波外翁》
⑴识记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散文集《龙坡杂文》等。
⑵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写于晚年的一篇悼念亡友之作。文章通过对30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刻画了一位谦恭谨慎于外,放荡不羁于内,孤傲嫉俗,重情义气节而轻生死的旧时代文人的形象。
⑶分析波外翁的性格形象以及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本篇中耿直狷介的文人和风雨如晦的年代让人唏嘘,通过这一幕饱受人生现实的折磨,希望破灭,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情。
⑷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波外翁的性格的。
    本文先从与波外翁的第一次交往起始,依次记述了他的两次厌世酗酒绝食,中间插入许寿裳被害所带来的心理打击,终至于在“潇潇暮雨”中自尽的具体经过,然后追述波外翁的生平,概括其一生的来路去处,最后以“居府掾非其志……亦可悲矣”作结。行文随意挥洒而又娓娓道来,文辞朴拙而又传神。
 
46、宗璞《哭小弟》
⑴识记作者的短篇小说《红豆》,散文集《丁香结》,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四部曲》——《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等。
⑵识记本文是一篇悼亡散文。
⑶理解本文中小弟的形象。
    作者宗璞的弟弟冯钟越,飞机结构强度专家,为我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英年早逝让人唏嘘,更让至亲的姐姐痛彻心扉。作者在哀痛中执笔作文,却并未笔致纷乱。对小弟的追忆,主要集中在其卓越业绩,尤其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长期坚持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⑷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作者在将哀痛深埋心底的同时,将对小弟的哀悼拓展到了与小弟有着同样命运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悼念,凝聚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及充溢着深广的人性关怀,也由此升华了主题。
⑸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及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天性自由、随意,但真情实感确是其灵魂与生命力所在。这篇悼念之作,即以真挚的感情串联起小弟童年、工作和去世时的往事。作者在写作中结合了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通过周围人的反应、回忆来凸显小弟的献身精神。
 
 
 
47、西西《致西绪福斯》
⑴识记作者的长篇小说《我城》、《鹿哨》等。
⑵识记本文涉及的希腊神话故事。
⑶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本篇以独特的方式,重新叙述了西绪福斯这一著名的古代西方神话。在重新叙述中,作者以道家的齐物论观念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她对中西传统文化的质疑,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人与自我的反思。
⑷简析本文的叙述人称安排及其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作者运用欧美现代主义的内容独白手法,石头的话语都是第一人称、不用引号、跳跃出现;西绪福斯则以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客观全知叙述交错使用。这两种人称的穿插对比,不单是诠释策略上的创新,也突出了人与物的两个立场。作者赋予“石头”以情意心志,以恣肆的想象,描写了巨石对待自己被卷入西绪福斯的荒诞命运,从埋怨、质疑到起意抗争的心理过程。本篇的观点与艺术手法水乳交融,是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组合后的新解读和在批判,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想象力、敏锐的反思精神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48、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
⑴识记作者的话剧《夜店》,电影剧本《不夜城》等。
⑵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本篇以沉痛深切的情感,记述了作者及其夫人在“文革”中的遭遇,控诉与批判这一不堪回首的灾难历史,抒发了相濡以沫的情感,其情其景,所感所受,读来令人惊心动魄。
⑶简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柯灵的散文风格独特,风韵别致,凝重而不刻板,深沉且又清新,华美典雅却以坚毅正直为骨,毫无奢靡谀媚之气,具有卓然异趣的艺术魅力。本篇更是突破了其一贯的节制蕴藉,激情充溢,长期而切身的大哀大痛、大波大澜,“血泪相和”,一涌而下,自然地从笔底流泻出来。文章寓抒情、议论于叙事之中,准确生动,简洁干练。在语言方式上,作者往往喜用短句和成语,并善于汲取古代词汇,以及排比、对偶、用典、藻饰等骈俪文体的特点。
 
49、牛汉《童年二题》
⑴识记作者为“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及代表诗作《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等。
⑵简析两篇诗作的主题意蕴。
    《父亲,树林和鸟》简练而又传神地描写了父亲对林中之鸟的生活习性的熟悉,对群鸟那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文章末尾作者对人世间那些揣透真诚与善良的弱点,而又无情地遏制自由、残害生命的人及其势力的愤怒谴责,得到含蓄、凝练而有力的表述,体现出作者对人生与历史的沧桑感受。
    《早熟的枣子》是对作者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同题诗歌的一个生动诠释。这一首诗歌和这一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身属的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也是他们在痛苦悲伤中执著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⑶分别简析本文二题的艺术特色。
⑷分析“早熟的枣子”的意象是作者一代知识分子苦难命运及其追求的浓缩。
    “早熟的枣子”这一意象,浓缩了作者苦涩又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正当青春焕发之时,一腔真诚的理想遭到现实猝不及防的无情打击,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地耗完”了。
 
50、张炜《融入野地》
⑴识记作者的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丑行或浪漫》、《刺猬树》、《你在高原》(39卷10部),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等。
⑵简析本文中“野地”的含义。
    野地既是滋生生命的自然大地,也是意味着故地、亲情,更是思想和精神、文学与艺术的起源,是人类文明进行自我批判的镜鉴和力量源泉。
⑶分析本文中作者的自我形象。
⑷结合中国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现实,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散文《融入野地》以博大的深广的思想与智慧,辩证地探讨了人与大地的关系:大地养育万物,而人只是其中之一,由此才能破除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迷障,放宽视野,再进而反省人类在整个宇宙结构中的恰当位置;而这样的自省意识,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恰恰相反,对大地的亲情和尊重正引出对自我生命的亲情和尊重,同时也特别强调出对大地之上其他生命的亲情和尊重。
⑸分析本文由作家饱含情感的内心独白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和议论、抒情为一体的独特结构。
    本文通篇由作者的饱含情感的内心独白组成,融想象性的描述、议论和抒情为一体,在这独特的文体形式中,张炜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了一个作家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迹。既有对都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更有对未来的精神准备和心灵宣言。这是张炜那一代“知青作家”的一个“精神总结”,也是一代或一类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的写照。
 
51、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⑴识记作者的《时代三部曲》,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等。
⑵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本文“猪”的形象特点及其意蕴。
    作者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在这只猪身上,体现了作者自嘲中的自许,又寓讽刺和批判于幽默诙谐之中。
⑶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作者以鲜活的平凡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重要的思想论题,这也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全篇蕴含着的令人警醒的主题,即听任权势和命运摆布的否定与批判,对理性主义理想和独立自由精神的赞赏。
⑷简析本文的艺术特点与语言风格。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