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一讲 - 小说

发布时间:2022-05-14 13:26来源:未知

小说
 
【知识点】陈翔鹤《广陵散》
32、陈翔鹤《广陵散》
⑴识记作者的小说《不安定的灵魂》等。
⑵简析作品中嵇康的形象。
    小说主要塑造了嵇康这一刚直不阿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嵇康崇尚老庄,信任自然,既有饮酒放荡的一面,也有任侠的一面。最可贵的还在于他“刚肠嫉恶”、“不堪俗流”、“非汤武而薄周孔”、反抗传统礼法。嵇康富有正义感,不想干预什么国家大事,迫切地渴望避开名利场,“我不管别人,别人也休想来管着我们”。然而动荡不安的社会却不容他置身事外,树欲静而风不止,“谤议沸腾”、“频致怨憎”,得罪了司马昭的心腹近臣钟会,最终成为政治斗争无谓的牺牲品。
⑶分析作品是通过哪些方式塑造嵇康这一形象的。
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
    作品突破了当时文学创作方面的禁区,塑造了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把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结合起来,语言质朴平易,但又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特色。
    小说着力叙述了个性独立的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时代的无力和无奈,以及他们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不屈服的精神气息。“生”与“死”在小说里被表现为一种个体生命的景观,同时更是这一类知识分子们共同拥有的世界观。
 
33、陈映真《将军族》
⑴识记作者的小说《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赵南栋》等。
⑵简析小说的主题意蕴。
    《将军族》通过台湾一对小人物有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殉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悲惨的生活处境和命运,对黑暗、丑陋、不公的现实社会表达抗议,赞美了小人物高贵的品行和纯真的情感。
⑶简析小说环境气氛的营造、意识闪回的运用和独特的叙述语调等方面的艺术特征。
    《将军族》在叙述上大量使用了意识闪回的手法。故事的情节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现实与回忆交叉切入,小说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在情景的安排上,作者并没有像传统的小说那样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而是淡化故事的情节,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独特的叙述语调,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质朴而简洁的语言也是这篇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
⑷分析“小瘦丫头儿”和“三角脸”的性格。
    “三角脸”是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年已四十,在台湾退伍后孑然一身,只能到“康乐队”里吹吹小喇叭。“小瘦丫头”是台湾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被生活所迫,家里把她卖到青楼当妓女,她坚持“卖笑不卖身”。逃出来到康乐队里跳舞演女小丑。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命运使两个人的心灵里迸出了爱的火花。
 
 
34、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⑴识记作者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⑵简析陈奂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⑶简析小说的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陈奂生曾是一个常年负债、受人轻视的“漏斗户主”,如今随着新时期农村政策的改变,刚刚开始从极度贫困中摆脱出来。小说描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其内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勤劳淳厚的品行,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在他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当代农民的艺术形象,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农村的变化。
⑷简析小说寓庄于谐的文体风格。
    作品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又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朴素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题•单选】构成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
A.卖帽子—住招待所—买油绳 B.买油绳—卖帽子—住招待所
C.住招待所—买帽子—卖油绳 D.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
【答案】D
【解析】小说描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其内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勤劳淳厚的品行,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35、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⑴识记作者的中篇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
⑵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小说的主题意蕴。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以“文革”极“左”政治路线所造成的农村凋敝为社会背景,塑造了朴讷勤劳的农民邢老汉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邢老汉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极“左”路线肆虐下中国农民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精神生活极其惨痛的景况,批判的锋芒直指“文革”的罪恶。
⑶简析邢老汉的性格和他的命运。
⑷从取材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对邢老汉悲剧命运的叙述来体现主题的。
    邢老汉善良、诚实、质朴、勤劳,他是农村生产上行行都通的多面手,但他对生活所求甚少。小说在叙述邢老汉悲剧命运时,在选材上截取他一生中的几个片断:晚年的婚姻悲剧和黄狗之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邢老汉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战栗的程度,给人很大的情感冲击;平缓的叙述中夹杂简洁的议论,笔墨沉郁、凝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36、汪曾祺《受戒》
⑴识记作者的短篇小说《大淖记事》。
⑵理解这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大量的风俗描写,呈现了一幅原始纯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⑶简析小说的主题意蕴和风格特色。
    《受戒》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苏北小镇上发生的一段风流韵事。作家以当地和尚的生活为题材,以诙谐而富有情趣的笔触,描绘了小小的“荸荠庵”内形形色色的和尚和庵外居民的风土人情。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⑷分析小说是怎样以平淡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
    小说的叙述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流动的。文中许多细节描写刻画得纤毫毕现,贴切自然,富有诗意。文章的语言是洗练的现代汉语,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
【例题•单选】小说《受戒》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      )
A.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B.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
C.人物性格复杂,内心刻画细腻
D.浓墨重彩,笔力遒劲
【答案】B
【解析】《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大量的风俗描写,呈现了一幅原始纯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37、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⑴识记作者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和《蛙》等。
⑵理解本篇的主题。
    《透明的红萝卜》反映的是“文革”动乱年代里的一段农村生活。作品借助黑孩奇异的感觉,写出了艰难时世中现实生活压抑在其心灵中的折射,同时又幻化出一个明丽温煦的童话故事,在现实与幻想世界的强烈反差里,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否定与批判,和对苦难能中生存的黑孩及其菊子、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等的同情。
⑶解析小说中黑孩形象的意义。
    黑孩从小便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苦难的生活、非人的劳动,使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状态和感觉方式,在对苦难的长期承受中,他养成了一种默默忍受的习惯。小说里她从不与人说话,即使手被灼热的铁砧烫得皮肉焦糊,也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同时,他却又另一种超乎常人的感觉能力,它能听到萝卜缨子生长时发出的声响;在他的眼里,红萝卜晶莹透明,放出一种奇异美丽的光泽。黑孩的形象,既是对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又具有神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
⑷简析本篇的艺术特色;对人物感觉的独特发现和细腻描绘、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小说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即在淡化的政治背景上再现出特定年代农村生活的整体氛围,又构造了一个凝聚着作者追求的感觉世界。
【例题•单选】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      )
A.莫言 B.余华
C.汪曾祺 D.马原
【答案】A
【解析】莫言是《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
 
38、张承志《残月》
⑴识记作者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⑵简析主人公杨三老汉的形象。
   小说以意识跳跃与回闪的方式呈现了杨三老汉的人生经历:出生在粗粗砺砺的西海固,满门都被官兵杀害;壮年时又被冠以谋反的罪名,逃到青海的破窑挣扎几年,被冻坏了腰脚。经历过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遭遇的杨三老汉,他那“碎了一半的心”却是万般平静。原因在于他有可以让人为之舍命的“念想”——哲合忍耶教的宗教信仰。在去晚祷的路上,杨三;老汉完成了对他自己一生苦难和追求信仰的回顾,意识片刻的游离最终还是回到对宗教信仰的沉浸中去。
⑶简析小说的主题意蕴。
    《残月》主要讲述了回民杨三老汉历经艰辛做礼拜的故事。
⑷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内心独白、心理回闪的方式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作家以哲学家的抽象思维、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小说人物以深刻的“暗示”内涵,从而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存在着强烈的宗教倾向。黑夜、残月、独行的杨三老汉的内心独白,都为小说营造出宗教的神秘、迷幻的气氛。
【例题•单选】小说《春天》的作者张承志所属的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满族
C.回族 D.藏族
【答案】C
【解析】张承志是回族作家。
 
39、迟子建《亲亲土豆》
⑴识记作者的小说集《北极村童话》,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
⑵分析小说的主体意蕴。
    《亲亲土豆》通过对北方农家的平凡生活的悉心描写,演绎出一曲动人心弦的生死恋歌,凡俗质朴,又美丽高贵。秦山夫妇的爱情,不仅使得凡俗的生存升华出美丽和纯净,还可以战胜病痛与绝望,穿越死亡的隔阂,化诀别的悲痛为至爱温情和乐观的生存意志。
⑶分析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
    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中表现丰富生动的情趣;还善于在朴素的叙述中捕捉和穿插富于抒情和象征意味的场景与细节;结尾处的那个“跟脚”的土豆,是丰满之爱和丰盈生命的象征,这一细节也呼应了开篇时的生死对话,并且都与凡俗艰辛的日常生活形成对照,大大强化了本篇的主题。
 
40、韩少功《马桥词典》
⑴识记作者的寻根小说《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小说集《飞过蓝天》,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
⑵识记作者是新时期“寻根小说”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
⑶识记小说是“词典式小说”。
⑷分析小说中本义的形象以及“宝气”的性格内涵。
    本文所选的两则《宝气》和《三毛》分别讲述石匠志煌以及一头倔牛的故事。在马桥方言中,“宝气”本来是傻的意思,但作者通过志煌对女人的态度、对自己劳动产品归属的看法、对“偷笋贼”的“怪异”做法、与支书本义的冲突、对倔牛三毛的感情等一系列情节的叙述和描写,不仅使志煌的形象生动独特,更使“宝气”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与拓展,把嫉妒压抑下的中国农民的爱憎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揭示了“宝气”这个词语背后所隐藏的民间正道和对权利的不屈反抗。
⑸分析“词典式小说”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马桥词典》是一部词典体小说。以词典的文体形式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搜集了中国湖南汨罗县马桥人的日常用词,共115个词条。以这些词条为引子,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基本的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每个词的含义都得到了充分的阐释,然后又作为“引子”引出词语背后看似散乱的作者的思绪,而那些貌似不经意的思绪将一个个的词语连成完整的故事。《马桥词典》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多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
 
 
41、张学东《送一个人上路》
⑴识记作者的长篇小说《给蝌蚪想象一种表情》、《超低空滑翔》,中篇小说集《女人别哭》,短篇小说集《跪乳时期的羊》等。
⑵简析小说中祖父的形象。
    小说写的是曾做过生产队长的祖父为原先的饲养员、五保户韩老七送终的故事。当年,韩老七在给生产队放牲口时,受命调训暴烈的军马而受伤,永久丧失性生活能力,祖父允诺公社为其养老送终。但农村体制改革后,公社已经解体。六年前韩老七讨吃似的来到“我”家,一直住了下来。祖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悉心照料他,不厌其烦;他死后,祖父备极哀容给他送终。除了祖父,没人欢迎这个丧失了劳动能力、肮脏难缠的绝户老人。
⑶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方式揭示主题的。
    小说叙事及人物形象的设置都带有寓言色彩,祖父、父母和孩子们三代人对待韩老七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祖父、韩老七和作为后辈的“我们”之间关系的叙述,让人体验到沉重的历史内涵和当今社会风气的变迁。小说从一家几代人的身上写出了历史与现实、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复杂纠缠。
⑷分析小说以童年视角叙述情节的独特方式和艺术手段。
    小说以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祖父和韩老七的故事都是通过“我”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避重就轻、化繁为简。限知视角的使用,正文与补记的相互映衬,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审美意蕴。朴实的叙述语言中不时地夹杂着夸张的言辞,以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来呈现沉重的悲剧。
 
42、苏童《拾婴记》
⑴识记作者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长篇小说《城北地带》等。
⑵识记作者是新时期“先锋派”小说家。
⑶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
    《拾婴记》叙述了一个被弃女婴在世间的“旅行”故事。作者设计了弃婴从羊圈出现开始,经几个村民之手,到幼儿园、镇政府和疯女人手里,最后又似真似幻地回到羊圈的情节。小说中的枫杨树乡和花坊镇仿佛是乡村中国社会的缩影,弃婴一天的遭遇,构成了对世道人心的一次巡阅和测试,是对人情淡漠的揭示和批判。
⑷分析小说在情节结构和叙述技巧上的特点。
    《拾婴记》就像一个“击鼓传花”式的故事,柳条筐里的女婴在不同人的手里不停地转换,最后却又回到了起点、构成一个封闭的叙述圈。另外,作者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众多人物;虚实结合的叙述技巧、魔幻化的故事结局,也为小说营造出“神秘的迷宫般”的氛围。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