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中心网

咨询投诉0931-8254357
主办单位:元海德教育宗旨:富家 兴教
0931-8254357

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中心新 >

第二讲 - 散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13:22来源:未知

散文
 
11、傅雷《致傅聪》
⑴识记作者的译著《约翰·克里斯朵夫》、《高老头》,著作《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
⑵识记本文是不以发表为目的的家书。
⑶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第一封信中,作为父亲,傅雷的殷殷教诲既体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又表明这种艺术与人生的关联,祈望儿子能在艺术追求与名利现实、音乐与爱情、个人发展与国家荣誉中折中自处。第二封信则集中表发了傅雷教育孩子的恋爱观、择偶与婚姻观,也体现了作者严于律己,同时尊重、理解、宽容他人的处世之道。
⑷简析本文的行文特色与风格。
    行文充满深情,他的观念在举例、分析和说理中娓娓道来,以理服人。
⑸结合历史背景和傅雷父子的经历,分析本文作者在事业(艺术)与人生、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爱情与婚姻等方面的态度与主张。
 
12、孙犁《黄鹂——病期琐事》
⑴识记作者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⑵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作者通过在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一系列观感的回忆与叙述,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深切理解。
⑶简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作者于平易近人处入笔,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来托物言志,自然且意味深长。
⑷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有关黄鹂鸟的日常生活画面的叙述和描绘,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义的。
    本文先从童年往事娓娓道来,回忆了在战火间隙中第一次感受黄鹂的魅力,虽只寥寥几笔,但本身就已隐含了深意。然后描述作者养病期间所亲历的几个生活片断,黄鹂的叫声给人类带来美的愉悦,而在不具备审美眼光的人看来,黄鹂只不过是一种可以猎杀的鸟类。最后通过被拴黄鹂凄惨神情与太湖之滨天阔任飞的极致之美的对照,揭示了哲理:世界上万物都有权利获得充分、自由的生存空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各种事物才能发挥其极致。
【例题•单选】16.《黄鹂》一文(      )
A.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发表于60年代
B.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于70年代
C.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发表于80年代
D.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发表于90年代
【答案】B
【解析】《黄鹂》谢育1962年4月,却直到1979年才将其发表。
 
 
13、巴金《怀念萧珊》
⑴识记本文是一篇悼亡散文。
⑵识记作者的散文集《随想录》。
⑶简析本文情感真挚、表达自然而不事雕琢的艺术特征。
    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怀念萧珊》没有采用炽热的辞采,而是通过内敛、朴实的叙述挖掘巨大的情感能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细节;其二,对妻子早逝的愧疚;其三,将个人的遭遇、家庭悲剧和整个国家、民族的浩劫联系在一起。
⑷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怀念萧珊》是一篇控诉“文革”罪恶的悼亡之作。文章记述了萧珊在“文革”中遭受折磨、患病、逝世的过程,以及两人在战争岁月中相恋成家、在最困难的境地里相知相守的情景。
【例题•单选】巴金在新时期创作的大型散文集是
A.《英雄的故事》 B.《新声集》
C.《龙·虎·狗》 D.《随想录》
【答案】D
【解析】巴金新时期著名散文集《随想录》。
 
 
14张晓风《母亲的羽衣》
⑴识记作者的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你还没有爱过》等。
⑵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母亲的羽衣》主题是讴歌母爱。赞扬天下的母亲“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文章脱俗出新,匠心独具。
⑶简析作品中“羽衣”意象的内涵。
    “羽衣”是全篇的关键意象,它指代每位母亲在少女时代曾得到的宠爱、追求的梦想,但成家之后为了子女往往放弃一切,就像仙女收敛起羽衣。
⑷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羽衣”的意象,以想象与写实不同方式,穿插并对比“母亲”的两个时代以表现主题的。
    通过“羽衣”的意象,以想象与写实的不同方式,穿插并对比“母亲”的两个时代,从这个新奇的角度讴歌了神圣而伟大的母爱,更提示天下所有为子女者珍爱母亲深藏在心底的“羽衣”。
 
15、张洁《拣麦穗》
⑴识记作者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等。
⑵分析本文两个拣麦穗的故事所表述的情感意蕴及其意义。
    文章叙述了两个拣麦穗的故事:前半部分概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美丽的梦”以及出嫁时幻想的破灭;后半部分详述“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我”对老汉的思念,一次表现出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哀叹美好事物的易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与寄托。
⑶简析文中“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红柿子”的象征意味。
⑷简析本文叙述从容舒缓、意境优美、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
    
 
16、杨绛《学圃记闲》
⑴识记作者的译作《唐吉珂德》,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
⑵结合时代背景和钱钟书“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一语,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学圃记闲》选自《干校六记》。这组散文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文革”期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两年多的干校生活中的若干遭遇和心迹,钱钟书称之为“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⑶分析本文的叙述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中克制地传达情感的。
    文中所述“日常生活”,不过就是种菜、搭窝棚等极为“琐细”之事,而传递“飘忽的随感”的方式格外别致。其特征是将感情隐伏在纸面之后,完全是平实的记叙,完全不做抒情式的展开,读者却能从中领会到细水长流的深情和乐天知足的态度。
⑷分析本文表现了杨绛与钱钟书之间怎样的情感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
    文章书写的是一个苦难充溢、眼泪滂沱的时代,作者主旨却不是渲染痛苦,而是写消解痛苦之道。这种哀而不伤、随遇而安的态度,既体现了生存的尊严,本身也是生存的智慧。
【例题•单选】《下放记别》中的“默存”是(      )
A.巴金 B.钱钟书
C.沈从文 D.台静农
【答案】B
【解析】默存是钱钟书的字。
 
17、邵燕祥《杂文二题》
⑴识记作者的杂文集《忧乐百篇》。
⑵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和尚之喻》通过枚举与分析民谚,针砭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圣经〉拟作》更是巧妙地通过对《圣经》中一段文字的隐喻式改写,深刻剖析了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现实中一再发生的悲剧性事件的心理和社会根源,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并针对社会上种种利用一些看似正确的逻辑,堂而皇之的理论口号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个人与集团,予以尖锐暴露和抨击。
⑶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
    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和尚的谚语,期间“凝结着历代人的经验和智慧”,曲折而深刻地表现、表达人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
⑷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
⑸简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含义。
    拟作一、二中那个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文革”时期以“阶级血统”论罪,以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情形。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社会仍富于警示意义。
 
18、贾平凹《秦腔》
⑴识记作者的散文集《商州散记》,长篇小说《浮躁》、《秦腔》、《古炉》等。
⑵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
⑶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
    作者将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统一,让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彼此拥抱,熔历史、地理、民俗于一炉。《秦腔》行文淋漓酣畅,是贾平凹生命体验的舒展,恰如秦腔艺术正是秦人生命风骨和文化根系的挥发。
 
19、周涛《巩乃斯的马》
⑴识记作者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诗集《牧人集》、《神山》、《野马群》等。
⑵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巩乃斯的马》通过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下对巩乃斯马的观察、体验的叙写,揭示出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通过马的观照,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
⑶分析本文是怎样解释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文章以“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起始,将牛、骆驼和驴子等动物作比,对照出马的特性;接着以浓墨重彩,描述了压抑境遇中驭马狂奔的感受、夕阳旷野里的群马景观和疾风暴雨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然后又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关联,热情赞美了马的崇高品行,最后回到自己的“偏见”作结,照应了开头。
⑷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20、史铁生《我与地坛》
⑴识记作者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篇小说《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⑵分析本文的主题意蕴。
    《我与地坛》几乎包含了史铁生创作中的全部精神因子,浸透了他的至深思索和至深情感。作者以个体生命为例证,孤军深入与万物万象对话,最终发现磨难与幸运、虚幻与实在、有限与无限、小我与万物的辩证统一。
⑶分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
⑷结合作者的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
    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成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身体的痛苦和执著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生命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

免费咨询

  • 甘肃: QQ
  • 四川: QQ
  • 山西: QQ
  • 陕西: QQ
  • 0931-8254357